来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日期:2016-08-17
作者: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 张波
编辑:赵洪雅
前几回介绍了宋刻《唐女郎鱼玄机诗》在“佞宋主人”黄丕烈、“上第二子”袁克文等藏书家手中流传的故事。那么,这部传奇诗集的最终归宿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看看宋椠玄机女郎诗的大结局——
无价宝的最终归宿
1919年,仅仅是继承了巨额遗产的三年之后,袁克文已经感到入不敷出,将多半藏书出售给上海银行家潘宗周。潘宗周,字明训,以字行,广东南海人,祖上是茶叶商人,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潘宗周1919年到上海,曾任上海工部局总办。他对古籍收藏情有独钟,从袁克文处买到宋版《礼记正义》,名其藏书室曰“宝礼堂”。与此同时,他也成为了鱼玄机诗集最后一位私人藏家。
潘宗周(明训)
潘宗周去世后,“宝礼堂”藏书由其子潘世兹继承。潘世兹生于1906年,1933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获剑桥大学硕士学位,1939年回国,任圣约翰大学教授。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沦陷,潘世兹为保存藏书,向英国机构求援,辗转将藏书运往香港汇丰银行保险库中保存。1951年5月,时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的潘世兹致信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表示愿意将“宝礼堂”藏书捐献国家。
潘世兹捐献书籍清单
收到潘世兹的来信,郑振铎的思绪回到了1937年的上海。淞沪会战正酣,他的藏书在战事中已损失过半。于瞬息不停的炮火之中,他痛心写下:“东北角终日夜火光熊熊,烬余燋纸,遍天空飞舞若墨蝶,数十百片随风堕庭前,拾之,犹微温,隐隐有字迹,此皆先民之文献也。余所藏竟亦同此蝶化矣,然处此凄厉之修罗场,直不知人间何世,亦未省何时更将有何变故突生。”面对侵略战争,在沦陷的上海,文献的搜集也变得富于更广泛的现实意义,郑振铎担忧“大劫之后,文献凌替”,意识到如果中国的学者不留意访求,将必有越俎代谋者。他郑重地宣称:“史在他邦,文归海外,奇耻大辱,百世莫涤。”并由此开始了抢救和保存文献的事业。
郑振铎
此时的郑振铎主持新中国文物局的工作,他一直对香港的局势密切关注。在解放前夕,香港市面上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出售,其中也包括善本古籍。国家文物局为此成立了“香港秘密收购小组”,努力挽救即将流向海外的文化瑰宝。看到潘世兹的来信,郑振铎又一次欣慰地感到他的事业不乏志同道合的支持者。他所耳闻的“宝礼堂”藏书,有宋本110部,堪称国宝,然而危机暗伏。据说已有美国人出价50万美元收购,这让郑振铎非常揪心。于是他立即将此事汇报周恩来。周总理非常重视,旋即指示着手办理藏书回归大陆事宜。此事的执行人是著名文物专家徐森玉先生的长子徐伯郊,他在香港从事银行工作,熟识各界名流,又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富有鉴赏力,此前刚受到委托成为代表国家秘密收购文物的执行人。通过徐伯郊从中联系交涉,潘世兹得以亲赴香港取书。
中央文化部文物局文物移交单证,其中《唐女郎鱼玄机诗》登录号“40735”
1952年9月,“宝礼堂”藏书从香港汇丰银行取出,运往上海。1953年4月17日,宋刻本《唐女郎鱼玄机诗》由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移交北京图书馆,登录号码“40735”。如今,这部书在国家图书馆的索书号是8713。2008年3月,《唐女郎鱼玄机诗》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录号01070。这便是“无价宝”最后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