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
展览
晒书节|“黄河与长城的第二次握手”—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古籍展(四)

  引言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宝藏、艺术巨章。黄河、长城,这对中华文明的经典意象,在内蒙古清水河老牛湾和准格尔黄河大峡谷聚拢,一河两岸、鸡鸣三地。老牛湾是黄河全线唯一与长城握手之地,这里不仅有壮美的自然山水,还有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图景。

  自古以来,围绕黄河、长城诞生了数不清的文学艺术作品和专题著述,被保存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值此“江流万古·文润千年—2023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到来之际,内图历史文献部特从典籍文献中老牛湾段黄河、长城的记载入手,对黄河、长城文献资源进行整理揭示,实现黄河与长城的第二次握手。

  本次展览采用线上模式,按“老牛湾文献”“黄河文献”“长城文献”“内蒙古的黄河长城文献”四个专题分期进行线上展示,每种古籍配以文字说明,以揭示基本信息和主要内容,并附有二至四幅反映文献内容的书影,较全面地展示了古籍的内涵,具有极高的文献、文物及艺术价值。

  “黄河与长城的第二次握手”—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古籍展(一)

  “黄河与长城的第二次握手”—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古籍展(二)

  “黄河与长城的第二次握手”—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古籍展(三)

  第四期:“内蒙古的黄河长城文献”

  内蒙古幅员辽阔,境内既有黄河这一自然景象,又有长城这一人工奇观。蜿蜒曲折的黄河哺育了勤劳勇敢的内蒙古人民,延绵不绝的长城勾勒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画面。本期为您呈现内蒙古的黄河、长城史料。

  (一)方志中的黄河长城文献

  内蒙古既是黄河流域的最北端,也是黄河“几字湾”的核心区,黄河流经的7个盟市中有5个是黄河“几字湾”沿线城市。内蒙古还是全国长城遗址分布最多的省区之一,全区12个盟市的76个旗县区内分布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遗址3万多公里。因而,黄河和长城很早就被记载于内蒙古的地方志之中。

  咸丰《古丰识略》

  四十卷,清钟秀等纂。该书是一部记载归绥道地区历史地理及蒙汉人民社会生活的志书,分天、地、人、物四部,内容包括星野占候、疆域沿革、山川古迹、官制兵防、土产税课等,是研究清末呼和浩特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珍贵资料。其中山川、古迹篇章记载了呼和浩特境内的黄河和长城。

  光绪《归化城厅志 》

  二十卷,清刘鸿逵纂。该书是呼和浩特地区专志,内容有星度测量、山川、田赋、兵防、建置、古迹、艺文、人物、学制等,对研究清末呼和浩特建置沿革、文物遗迹、文化教育、灾荒及救济、民风习俗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中古迹一节记载了呼和浩特境内的长城。

  光绪《新修清水河厅志》

  二十卷首一卷,清文秀纂,全书详尽的介绍清水河的概况并附有手绘的疆域全图。其中部分章节记载了黄河渡口和境内长城沿线营堡基本情况。

  《包头市志 》

  十卷,包头市修志委员会编,记载包头市地理、农业、政治、人物、风俗、艺文、工商等方面情况,是研究包头地区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的珍贵史料。其中山川、古迹章节记载了包头境内的黄河和长城。

  《萨拉齐县志》

  十六卷,张树培纂,内容包括萨县建置沿革、民族、职官、礼俗、人物、艺文、杂记等,是研究萨拉齐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其中萨拉齐县全图和黄河旧流域图描绘了该县境内的黄河。

  光绪《五原厅志稿》

  二卷,清姚学镜纂。该书是作者在协助贻谷筹办垦务期间编写的一部五原厅志书,主要内容有建置沿革、疆界、形势、山川、古迹等。其中设河渠一章,记载了河套从黄河直接开口的渠道35条,并绘制了第一张河套渠系图。

  《呼伦贝尔概要》

  邹尚友、朱枕薪编,该书记载呼伦贝尔之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内容,对于研究该地历史和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古迹一节记载了呼伦贝尔境内的金长城。

  《科尔沁右翼后旗志》

  卢伯航编,该书记载科尔沁右翼后旗的沿革、地理、气候、政治组织、物产等方面内容,是研究该地历史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其中古迹一节记载金长城。

  乾隆《口北三厅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金志章纂修,黄可润续修。该书记载了张家口厅、多伦诺尔厅、独石口三厅的自然、地理、经济、社会、文化、人物等内容。其中一些篇章记载了长城遗址情况,所绘《口北三厅全图》直观的描绘了三厅境内的长城。

  《热河经棚县志》

  康清源编,该书详尽的介绍了热河经棚县的建制沿革、山川河流、疆域村落、寺庙古迹、风土民俗、交通贸易、蒙旗等方面情况,并附有图表。其中古迹一节记载了金长城。

  (二)河套专题文献

  河套,指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山南的黄河沿岸地区。这里是黄河流域中部灌区,也是我国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从旧石器时代开始,河套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在此后的漫长历史时期里,这里一直是北方各民族的栖息地。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中,黄河、长城、河套和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从典籍文献中的零星记载发展到专著专志。

  乾隆《河套志》

  六卷,清陈履中纂。该书分建置、沿革、山川、城堡、关塞、古迹、物产、艺文八章,以考证见长,对研究河套地区历史、地理、地名具有较高研究价值。

  咸丰《河套图考》

  二十八卷,清杨江撰。以图考的形式对河套地区的地理沿革、史实遗迹、水文水利等情况进行描述和考证,其中有大量篇幅对黄河、长城进行考证。

  《河套图志》

  六卷,张鹏一编,主要记述河套的历史变迁、建置沿革、自然地理、水利交通、屯垦、物产等情况,是研究河套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其中部分章节及附图记载了黄河运道、长城等信息。

  《河套新编》

  十五卷外编一卷,金天翮、冯际隆纂。该书记载河套地区地理、沿革、山川、垦殖、军事等方面内容,是研究民国时期河套垦务的重要文献。其中长城关塞营堡考、黄河及诸水考、历代渠工考,记载河套地区的黄河和长城。该书还详细记录了当时测量套内各段黄河深浅、流量、含沙成分等方面的数据。

  《绥远省河套治要》

  周晋熙撰。该书对河套水利作了较多的叙述,为研究八大干渠的沿革以及支渠的数量、名称、长度和灌溉面积提供了不少史料。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