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
展览
聊城大学举办“2023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暨“运河古籍的挖掘、保护与利用”研讨会

  8月27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主办,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图书馆承办的“江流万古 文润千年——2023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暨“运河古籍的挖掘、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在聊城大学举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王沛副主任,山东省图书馆李勇慧副馆长,山东大学高等儒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何朝晖教授,聊城大学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长、运河学研究院院长庄波,聊城市图书馆林虎馆长,山东省图书馆、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图书馆、国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聊城国学促进会等50余人参加活动。

  活动共分聊城大学“2023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开幕式、“运河古籍的挖掘、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晒书观书三个环节,由运河学研究院院执行院长丁延峰教授主持。

  庄波部长致辞中指出,此次晒书活动和研讨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有助于让大众更好地了解古籍,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运河古籍的活化利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王沛在致辞中对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等单位和机构在运河古籍保护与利用方面所作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认为“晒书”是古人为保护书籍而进行的一项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习俗,举办晒书活动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真正让文化发展的成果走进千家万户,实现全民共享。李勇慧在致辞中回顾了晒书习俗的发展演变,指出在海源阁家乡举行此次晒书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指出:聊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关单位和机构要以举办举办此次晒书活动为契机,在发掘藏书文化资源、推动古籍活化利用方面作出新的贡献。

  在第二阶段的学术研讨中,与会专家、学者分别结合自身学科领域和专业背景,针对运河与古代书籍的传播、典籍博物馆在古籍保护中的作用、聊城藏书资源的挖掘与展示、运河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书籍与心理疏导等问题展开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近年来在挖掘、保护、整理与研究运河文献及地方文献上取得了卓越成绩。先后承担30余项国家、部省级古籍相关课题,编著出版《中国运河历史文献集成(80册)》《中国运河文献书目提要》《中国运河志》《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志》等,建有“运河文献文物展览馆”及“大运河文化数据平台”,编有《中国大运河年鉴》《中国大运河蓝皮书》和《运河学研究》集刊。在海源阁研究上,出版《海源阁藏书研究》《海源阁善本叙录》《海源阁研究丛集》等。对此专家给予充分肯定,并勉励继续做大做强。

  研讨会后,晒书活动正式启动。与会专家、学者、聊城市民及研究生等百余人饶有兴致地参观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文物文献展览馆所展古籍、家谱、碑拓等,专家对展品特色及价值给予高度评价。随后,大家参观了聊城大学图书馆古籍部。此次古籍部展出共有48部古籍善本,分别从聊大图书馆、运河学研究院等处征集,分为运河古籍、海源阁及地方文献、其他文献三部分,版本精善,品类丰富,均为首次展出。

  之后,又赴聊城市图书馆参观东昌府刻书展及海源阁藏书楼。专家们对所展古籍一一品赏,详尽观摩,啧啧称赞。希望通过此次晒书活动,让更多师生读者了解传统晒书习俗,感受古籍魅力,关注古籍,阅读古籍,自觉加入古籍保护行列。

  明清时期,由于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为运河沿岸带来经济、文化上的繁荣。坐落于山东聊城的海源阁藏书楼就是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海源阁是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以其藏书宏富精善而享誉海内外,为保存典籍遗产做出了贡献。海源阁藏书高峰是在杨以増任河道总督的八年里。此时恰逢江南因太平天国战乱,汪士锺等藏书陆续散出,书估携书自杭州、苏州、扬州等沿运河北运至淮安,杨氏得获善本颇多。杨绍和《楹书隅录·宋本新刊韵略》说道:“咸丰初,扬州始复,南被各军往来淮上,往往携古书珍玩求售。”杨以増在任时曾两次沿运河南下苏、杭收书。然后将所得善本沿运河北上送往家乡的海源阁或陶南山官收藏。海源阁第二代主人杨绍和于北京任职编修时,恰逢怡府乐善堂藏书散出,收获很多。其后利用回空漕船南下运回海源阁。海源阁不仅藏书,还刻书40余部,此次展出十部精刻本。明清聊城文化的繁荣还体现在刻书业上,至清末达到鼎盛时期,知名书坊有书业德、善成堂等60余家,大者在全国各地设有分号。书坊既负责刻书,也负责出售,沿运河销往十余省。此次聊大古籍部及聊城市图书馆晒出东昌府刻书50余部,再现了东昌刻书业的繁荣。

  (聊城大学运河研究院供稿)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