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7日至9日,上海浦东“201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展览会场上,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展示体验区活动给业界专家和市民带来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典籍及其保护的精神盛宴。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展示体验区,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通过多种互动,展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的保护成果和古籍在当代的利用。
本次活动特别邀请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演示了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流程,并集中展示了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成果和首批正式出版的八部《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以及《中华再造善本》、《永乐大典》、《敦煌遗书》、《中国古籍珍本丛刊》等古籍整理出版成果。
为了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古籍知识和古籍保护技艺,引发对古籍保护工作的关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专程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义时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版水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蒋敏先生,当今国内集古籍修复、碑刻传拓、碑帖书画装裱等技艺于一身的专家赵嘉福先生,以及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师刘建明、朱振彬为观众演示雕版印刷、木板水印、碑刻传拓与古籍修复技艺,并与观众进行互动。活动还邀请北京、上海两地的著名中医专家为观众提供现场中医咨询,让观众深入地感受传统中医药典籍和中医文化。
同时,体验区内依据国家图书馆现藏样式雷图档中的圆明园图档和圆明园景区绘画作品和现存建筑,通过数字化5D技术,虚拟展示了圆明园九州清晏、天安门、前门等景观。这是古代文献资料再利用的成功范例之一。体验区大屏幕循环播放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宣传片、《西域回响—新疆历史文献与古籍保护》、《善本南迁》、《修书者说》、《拓墨铭传》、《国宝档案》栏目之《永乐大典》、《本草纲目》、《水浒叶子》等视频资料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观看。
活动期间,不仅吸引了众多观众亲身体验古籍雕版印刷、修复、传拓等传统技艺,还吸引了许多古籍业界人士到展示区与相关专家交流古籍保护经验,有效促进了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该活动以其小成本大效果的制作和古朴亲民的风格,广受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荣获“201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展览会”特装展位优秀奖。
本次活动充分展示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六年来,我国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由政府主持开展的国家级重要文化工程——自2007年正式启动以来,在文化部领导下,在广大古籍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在全国古籍普查、人才培养、古籍修复、保护条件改善、古籍整理出版、古籍数字化、古籍保护宣传、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社会反响强烈:全面开展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制度,由国务院先后颁布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共计收录11375部珍贵典籍,全国十八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省级珍贵古籍名录制度,古籍分级保护制度日渐成熟;全国166家古籍收藏机构被命名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完成一批古籍书库的标准化建设;加强古籍修复工作,评选12家 “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通过举办古籍保护专业培训,开设古籍修复、普查、鉴定、管理等各类培训班110期,培训学员6252人次,覆盖全国1600余家古籍收藏单位,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古籍保护工作体系逐步完善,古籍全面保护逐渐提上了文化遗产保护日程;启动了新疆、西藏古籍保护专项,及“中华珍贵典籍资源库”建设项目,设立海外中华古籍合作保护项目,规划实施《中华再造善本》续编、《中华医藏》、《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古籍题跋整理项目,充分挖掘古籍文献价值,推动了珍贵古籍的整理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