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讲座
讲座
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从春联说起

  2019年1月19日上午,《百家讲坛》主讲嘉宾、渤海大学特聘教授孙丹林做客长江讲坛,带来《从春联说起》讲座。孙教授从“春联”的来历、特征、发展以及春联在中国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四个角度逐一阐述,让在座四百余名听友对传统文化当中最独特的文学形式——楹联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春联这种独特文学形式只有在春节时才有,因此说到春联就必须说到中国的年文化。孙教授讲到有一句俗语是这么说的,“二十三供灶先、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砍年肉、二十七杀小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供香斗、三十守夜大团圆”。腊月二十三开始在灶台上挂上灶王爷的像,从此热热闹闹的年就开始啦,到二十四家家户户就开始写春联、买春联,“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那对联为什么是红色的呢?孙教授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板条,钉在大门上,用来驱赶“鬼怪”,消灭灾难,人们还在桃木板上画一些辟邪的符号,后来演化为门神爷。到了唐朝末年,人们过年在桃木板上不画神像了,而是写上对偶的两句吉祥话,这就是春节春联的由来。  

  孙教授从春联引申到对联,一边讲有关对联的故事一边现场书写。比如有一个老伯向一位赶考的书生出了一个上联“八刀分米粉”,这可把这个书生难坏了,书生夜晚辗转难眠,时过三更,朦胧中忽然听见古钟声响,原来是梁上一只硕鼠碰掉墙头的砖块砸响了古钟,秀才心头一亮,对句油然而生,“千里重金锺”,这就叫做对联当中的“拆字联”。  

  

  讲座过程中,孙教授既抑扬顿挫的吟诵对联,又用通俗幽默的语言讲解其中的典故和意义,现场观众都深深被对联的文化魅力所吸引,不时爆发阵阵掌声。  

  写春联,贴春联是春节的一项重要习俗。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孙教授书写了一副楹联在讲座现场赠予长江讲坛。讲座末尾,孙教授还在现场抽选幸运观众,送上长江讲坛书籍一套和亲自书写的楹联一幅,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 

  (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供稿)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