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为什么爱大唐?听陆扬教授讲座侧记
|
|
2018年12月,国家图书馆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共同举办的“稽古·贯通·启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名家讲座”迎来了第七位主讲人——著名唐史学者陆扬教授。陆教授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云中君”“云中上师”等网名,多年来他在“往复论坛”和微博上挥斥方遒、平章学术,拥有大量粉丝。虽然北京正逢入冬以来最大的寒潮,但这丝毫不能阻挡众多“云粉”的热情,使得本次讲座盛况空前,堪称“盛世”。

众所周知,唐代素来与汉代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盛世,那么,唐代的盛世是如何到来,又是如何结束的?陆教授的讲座正是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具体内容则主要包括“唐朝崛起的背景、从王国到帝国、武后时代的革命、欧亚世界中的唐帝国、危机中的盛世”等,颇为丰富。但限于时间,讲座更多侧重盛世的建设,而对盛世的瓦解只能浅尝辄止。
关于唐朝的起源,陆教授开场引用了日本学者妹尾达彦“中华的分裂与再生”的观点,这一说法实际上最早来源于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在20世纪40年代的两部不朽著作:《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与《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提出的“关陇集团”和“关中本位政策”等概念,以及隋唐王朝“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的著名论断,正是对隋唐王朝崛起的一个影响深远的解释,虽此后不断有学者提出质疑的声音,但陈先生的观点至今仍然具有相当的说服力。
对于隋炀帝、武则天等著名政治人物的贡献,陆扬教授予以了较为全面和积极的评价。而对于唐代外来文明的影响,陆扬教授作了相当深入的介绍,特别是他为本次讲座准备了大量精彩纷呈的图片,集中展示唐代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给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值得注意的是,陆教授早年师从西方最著名的唐史学家杜希德(即《剑桥中国史》主编之一崔瑞德)和当代最杰出的华人历史学家余英时,并长期浸淫在西方学术机构,因此他是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学者,极为重视唐代所处的国际环境,在讲座中他对唐代所处的欧亚世界进行了宏观且清晰的概述,让我们对唐代中国在世界史上的地位有了更加准确的了解。
关于唐朝为何由盛转衰,陆扬教授重点介绍了玄宗朝出现的许多重大变化,这些早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数十年就陆续出现的变化,很可能才是导致唐朝盛极而衰的根本原因。因此,在讲述大唐盛世如何瓦解时,陆扬教授并未对大家耳熟能详的“安史之乱”多做介绍,而是重点阐释了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特点,包括唐后期宦官、词臣群体的兴起,这两大群体均是他近年来着力研究的领域,故而新见迭出,引人入胜。比如,陆扬认为,宦官虽然在历代正史记述中的形象几乎全是负面,而且往往被认为是导致唐朝灭亡的腐朽势力,但实际上正如他研究所见,宦官亦分为两类,一类即人所熟知的宠臣型宦官,如李辅国、鱼朝恩、吐突承璀等,另一类则是在后期逐渐体制化的宦官,如梁守谦、刘弘规等,后者实际上有着类似外朝官员的升迁体系,并为维系皇帝和外朝的有效沟通做出了相当贡献。另外,以翰林学士为代表的词臣在中晚唐迅速崛起,他们作为皇帝的私人秘书而对朝政产生重大影响。虽然一般被视为“清流”的这一群体在唐末遭到了朱温等军阀的敌视和屠杀,但“文”的影响却保留下来,并在北宋得到复兴。稍感遗憾的是,或许是因时间所限,陆扬教授对唐后期著名的“牛李党争”未能涉及,事实上,党争对中晚唐的影响也和宦官一样极为深远,且相辅相成。

虽然陆扬教授戏称,较之此前朱凤瀚先生讲商周一千多年只有一讲,而他讲隋唐三百年却有两场,已然知足,但听众仍有意犹未尽之感。在此,我们唯有期待陆扬教授尽快完成他早已承诺的有关唐代的著述,使唐史研究真正进入“陆扬的时代”(荣新江教授语),以满足广大“云粉”的热切盼望。

(转载自《藏书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