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分“宋代历史再认识”和“北族政权的兴衰:辽夏金”两个专题,为我们宏观地梳理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概貌,指出了这一历史时段值得关注的重点课题。比如,我们之所以爱宋朝,并非现代人对历史的虚幻想象。邓老师说,宋代是一个丰富复杂而且充满变化的时代,是一个思想与宗教奔流的时代,是一个有着经济文化辉煌同时透着末日苍凉的时代。正因为如此,所以国内外学术界对宋朝的研究极为兴盛,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评价,呈现出繁荣的景观。邓老师说,从变化而言,包括严复所指出的“人心政俗之变”,陈寅恪所揭示的“文化盛衰之变”,以及钱穆所主张的“古今社会之变”,正是这种变化的时代中孕育了最为灿烂、极其辉煌的中华文明,宋代也当之无愧的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度。从此出发,我们更应该对宋代有“再认识”,即放宽历史时间与地域空间的界限,从欧亚大陆的地理空间,从中国古代帝制朝代的长时段来重新思考宋辽金西夏时期的王朝历史、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变迁。
邓老师说,要重新认识宋代,不仅仅需要对王朝的演变过程有所关注,更要注意到中心边缘的相对性,要把握历史时空的局限性,要认识到多元政治文化模式的历史变迁,更需要考虑到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多重面向。比如,认识中原王朝的历史,离不开对于周边形势的认识。当我们把公元10到13世纪南北政权的对峙放在亚欧大陆的视域中去看的话,就会发现:那些被中原王朝视为北方边缘的地区,其实是亚欧大陆的中间地带,是连接当时南北大陆带、驰骋于东西交通要道的核心。在这一片广阔的地域中,契丹、女真、蒙古、汉等多民族交汇混居,“蕃汉杂糅”,先后建立了有别于中原王朝的辽、夏、金、蒙元等政权,形成与南方的宋朝对峙的局面。这种新的国家建构模式,以及他们所吸纳、整合和再创造出的一套新文化模式,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尝试。
在与北方政权抗衡的过程中,中原王朝的核心地位和领头作用,不是体现在统一大业的领导权上,而是表现在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上。当时的宋朝,出现了江南水田的“绿色革命”,建立了面向大众的商业网络,产生了以纸币交子为成果的“货币革命”,实现了由封闭的里坊向开放的街巷制转变的“城市革命”,更是完成了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这些革命所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当时的社会开始走向了平民化、世俗化和人文化。所谓平民化,是指普通民众都具有生存发展的权利,受到社会重视。所谓世俗化,是人们关注现实生活的取向,具有商业、大众化的特点。所谓人文化,是指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
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看,宋代朝政“称得上是中国历代王朝中最开明的”,邓老师说,可以用“立纪纲,召和气”概括言之。所谓“立纪纲”,在宋人心目中指的是订立制度,而“召和气”则是指能够感召天地,使万事万物充盈着雍睦和谐的自然之气。比如科举制度走向严密与开放,比如社会阶层流动性的保障,比如思想的自由等等。由此,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意识树立起来,他们自觉地担负起政治主体、文化主体和道德主体的责任,有意识地建构起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的人文精神,至今令人感佩和崇仰。
从民族融合的世界历史来看,宋辽西夏金是一个多民族纷争和融合的时代,也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时代。邓老师说,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显示出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已经形成,以瓷器为主的中国商品,通过大洋上往来不息的船只,流向整个欧亚大陆。海外学人对宋代的兴趣长盛不衰,无论是唐宋变革、宋元明转型等等的文化史课题,还是市井话语、民族互动都为他们所关注。因为这个时代是一个具有“文化感知力”的时代。
学历史,听讲座,是为了知晓一些讲道理的学问,是为了丰富一点人文的关怀,更是为了增加一丝历史的智慧。当然,没有到场的历史拥趸们,也能通过网络视频直播的方式,一睹现场的热烈氛围,一起聆听北大老师们的智慧之声,共同感受历史的无穷魅力。
(转载自《藏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