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与中华古籍”有奖征文活动
“我与中华古籍”有奖征文活动
我与中华古籍有奖征文选登----做历史文化的守望者

  我和古籍结缘,完全是一个“偶然事件”。大学入校不久后的一次还书经历,我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次上楼梯的时候,不知不觉多走了两层,习惯性地走进阅览室,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大木柜,隔着玻璃看见的是一摞摞古书,原来自己走错了地方。柜子里那一摞摞古书引发出我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开始和管理古籍的老师攀谈起来,老师说这里就是图书馆的古籍所,学校珍贵的书籍全在这里,考虑到古籍保护,这里一般只对研究生和教师开放。我怀着失望继续和管理员攀谈,并表达了强烈的求学和求知愿望,最后在接受了他的文史知识考验之后,作为一名本科生,我获得了来这里查阅古籍的“资格”。就这样,我走进了古籍的世界。

  说到四年的大学时光,我最怀念的就是在古籍所读书时那份难得的宁静,淡淡的樟木香味成为我独特的嗅觉记忆。看着书柜中那一摞摞古书,我好像找到了一条通往古代的时光隧道,通过书籍在各个历史朝代来回穿越。开始看书时我全凭兴趣,各种书都翻看,《古今图书集成》里挑一本,《佩文韵府》里拿一册,后来兴趣点逐渐转移到了馆藏的地方文献上,像《豫章丛书》《江西通志》和江西各府县旧志。记得当时学校里开设一门文献学的专业课,文献学枯燥的内容让大多数同学都昏昏欲睡,而我却听得津津有味,有时甚至一堂课下来老师主要就对着我一个人讲,我认真地记录着每一个名词,天头、地角、鱼尾、牌记、抄本、稿本、印本……此后,我一有空就跑到古籍所“按名找书”,最后毫无悬念,我在文献学考试中拿了全班第一。

  阅读古籍比阅读一般的书难度大得多,繁体竖排无标点,依靠课本上的知识读古籍终究比不了有专业老师指点。很庆幸,我在古籍所遇到了一位老教授,他没事时候也喜欢来这里看古籍。老先生凭着扎实的功底和过人的记忆,常常引经据典解答我的疑惑。单单《资治通鉴》书名四字,老先生用近似训诂的方法,一字一字分别细讲疏通,“资”为帮助之意,“治”就是治理,“通”是说从古到今,“鉴”本指镜子,寓有警戒和教训之意,最后四字串通,《资治通鉴》讲的都是“有鉴於往事,以资於治道”的历史之事。在老先生的悉心指点下,我看懂古籍的功力也不断提升。

  四年大学转瞬而过,毕业后我选择回到了家乡,做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工作之余我利用大学里阅读古籍积累的专业知识,在村里老人家中,借阅了村中几个大姓家族的老族谱,在翻看老族谱的过程中清晰地了解了村庄过去的历史和人文,并且还收集到了乡贤的诗文稿。闲暇之余,我也在边整理点校边录入电脑,打算整理完毕后印刷成书在朋友之间赠阅。周末在古玩市场淘书也常有收获,我淘书的侧重点在具有本地地方特色的古籍文献上。这几年,我先后淘到了记录本地道光年间发大水的记灾诗手抄本、咸丰至民国年间本地村民交易山岭的契约、光绪年间的江西官契根等等。这些藏品的获得,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在大学里对古籍知识的不断积累。

  最近,在整理乡贤诗文稿时,在稿序部分我看到了“寿百年”和“寿千秋”两个词,诗文稿序言中这样写道:“寿百年者,负强固之体,淡薄寡营,静以延年,赋之自天也;寿千秋者,擅著作之才,文章名世,传诸不朽”,意思是说即使自我调养好,人生不过百年,但如果文章名世则可寿传千秋,能传千秋文章者古籍也。可以说,中华的古籍就是我们民族数千年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晶,蕴含着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对促进文化传承有重要作用。古籍中的地方文献部分,又是地方人文和风貌的历史见证,我一直把古籍作为通往过去和找寻鲜活历史的时光隧道,我愿意在这条隧道中来回穿梭,不负与古籍的今生结缘,与古籍为友,做一名家乡历史文化的收藏者、守望者。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