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它活动
其它活动
近距离一览敦煌遗书的机会来了!快来参加“敦煌遗书保护学艺传承活动”吧~

 

  主办单位: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活动时间:2017年9月8日9:30-11:30 

  活动地点: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稽古厅   

  国家图书馆是世界四大敦煌遗书收藏机构之一。自1910年清廷学部调拨藏经洞劫余敦煌遗书以来,经多途径征集,迄今馆藏敦煌遗书已达16579号,写卷长度居世界各收藏机构之首。百年来,国家图书馆始终致力于馆藏敦煌遗书的编目、整理、修复、保护、出版及服务工作,保护与利用并重,相关工作成果在学界与业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敦煌遗书修复原则  

  20世纪90年代初,在冀淑英先生、丁瑜先生的指导下,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善本部认真检讨传统托裱工艺,充分考察西方修复经验与教训,反复研究后,提出了新的敦煌遗书修复原则与修复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在指导思想上,严格贯彻“整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保持遗书原貌。

  在修复方法上,摒弃传统的通卷托裱方式。

  在外观效果上,要求修复时附加的修补纸与原卷必须有明显的区别。

  在保留处理上,要求修复工作本身是可逆的。

  1991年起,国家图书馆在新修复原则指导下,开始了敦煌遗书修复工作,20余年合计修复经卷近6000米。  

敦煌遗书修复前后对比 

BD00160(黄60)  

 

修复前

 

修复后

 

背  修复后

  全民参与  共护国宝  

  国家图书馆一直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敦煌遗书的修复,2003年,在“仁心护国宝,妙手驻书魂”——古籍修复专题展上,一批需要认捐的敦煌遗书得到热烈响应,一小时内完成认捐。2003年至2004年,国家图书馆在“全民参与,共护国宝”活动中,两次推出150种敦煌遗书和善本古籍征求社会认捐,同样得到社会公众的强烈关注和热情参与。  

  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特藏库   

  1910年敦煌遗书入藏京师图书馆。1936年,为防止侵华日军劫夺或遭受战争的破坏,敦煌遗书转移上海,直到全国解放后才运回北京。1987年后,敦煌遗书移藏新馆库房,防火、防水、防盗,恒温恒湿,但存放空间狭窄。2004年,国家图书馆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特辟宽敞的空间建造敦煌遗书特藏库,定制专用木盒与书柜,使国图敦煌遗书的收藏环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敦煌遗书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为建立完备的珍贵古籍档案,确保珍贵古籍安全,推动古籍保护工作,提高公众的古籍保护意识,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国政府建立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08年以来,国务院公布了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共有12274部珍贵古籍入选名录,其中有139件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  

  国图藏敦煌遗书的编目与出版  

  国家图书馆始终致力于馆藏敦煌遗书的整理刊布工作,先后出版公布了《敦煌劫余录》(陈垣校录,1931)、善本组《敦煌劫余录续编》(北京图书馆善本组编,1981)、《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总目录·新旧编号对照卷》(方广锠主编,2013)和《馆藏目录卷》(方广锠、李际宁、黄霞著,2016)等馆藏目录,以及146册大型图录《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任继愈主编,2005—2012),为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的数字化  

  2001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始与英国国家图书馆合作开展国际敦煌项目(IDP),数字化各自所藏的敦煌遗书,共同建立网络数据库。2002年IDP中文版本发布,网址为http://idp.nlc.cn。

  截至2017年9月1日,国家图书馆已完成5252件敦煌遗书的数字化,通过国际敦煌项目数据库发布敦煌遗书彩色图像167319幅。  

  天津图书馆馆藏周叔弢先生捐赠 

  敦煌文献整理、保护与研究项目  

  国家图书馆积极与其他收藏机构开展敦煌遗书修复合作。2010年,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天津图书馆合作启动了“天津图书馆馆藏周叔弢先生捐赠敦煌文献、宋元刻书残叶整理、保护与研究项目”。该项目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实验室建设以来第一个联合项目,研究内容围绕国家级文献保护方法、古纸数据库建立、古籍修复技术的科学性等课题展开,其成果具备行业领先水平及创新意义。

  

  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   

  为多途径开展古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力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自2012年起,在全国建立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人才培训基地。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成为首批人才培训基地之一。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