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民科学素养。2018年4月13日—6月29日每周五下午,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合作举办“格致•考工•源流——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名家讲座”,延请全国科技史领域12名专家学者,在国家图书馆文会堂面向社会公众开讲。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原副所长,中国科技馆原馆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王渝生
4月13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张柏春所长以《关于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的思考》为题,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的重大问题、主要线索进行总括性综述,使观众整体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与特点。随后,十一位科技史学者先后登台授课,就古代数学、琢玉、天文历法、指南针、法医学、冶金、农作物栽培、丝织、航海造船、中西交流与技术传播等诸多问题进行讲解。学者们的讲座重点各有不同:或侧重学术理念的分享,如中国科技馆王渝生教授《中国传统数学的机械化特征》、上海交通大学江晓原教授《中国古代的天学与王权》;或侧重科学知识的传递,如自然科学史所罗桂环研究员《中国栽培植物的发展与传播》、北京科技大学李延祥教授《钢铁冶金与中华文明的壮大》;有的以实证案例为中心,如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的《汉机织汉锦:汉代丝织技术研究的回顾和进展》、自然科学史所黄兴副研究员《中国古代指南针实证研究——兼谈磁技术的历史与文化》;有的从文献出发扩展辨析,如清华大学冯立昇教授《清华简<算表>的发现与意义》、中国科学院大学韩建平教授的《宋慈和他的<洗冤集录>世界:写给官员的验尸手册》,等等。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江晓原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
系列讲座的主讲人老中青三结合,既有享誉已久的资深专家,又有八零后的青年学者,讲座内容不但是主讲人的主要研究方向,也可称为该学科最重要、最前沿研究成果。讲座平实生动、感染力强,主讲人与听众互动频繁,答疑解惑从讲座中延续到讲座结束。伴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听众中培养了一批铁杆“粉丝”,无论风雨溽暑,几乎场场不落。
系列讲座采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资讯速递与深度挖掘相结合,新闻报道与展览展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连续不断的全方位宣传。其中,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管理的“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及时、准确做好讲座信息的审核、发布工作,力求在内容、形式上贴近民众。光明网对自然科学史所黄兴副研究员《中国古代指南针实证研究——兼谈磁技术的历史与文化》、陈巍副研究员《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与技术知识全球化》两次讲座进行全程网络直播,直播点击率分别达到46万次和52万次,社会反响十分热烈。《科技日报》针对自然科学史所关晓武研究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古玉加工工艺浅析》、陈晓珊副研究员《海洋传奇——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与海上丝绸之路》两次讲座进行深度专题报道,引起广泛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5月18日,恰逢2018年公众科学日,结合当日讲座,组织开展了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展、学术大师的治学之道展与有奖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活动当日到场观众二百余人,现场参与十分火爆,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正如国家图书馆韩永进馆长在开幕式的致辞中指出的:中国古代科技的卓越成就,以四大发明著称,又远不止于四大发明。许多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人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都因为时代的隔膜和专业的限制而不能为今人所了解。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介绍我国源远流长的科学发展脉络、浩如烟海的科技发明成果,是当今文化、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社会担当和历史使命。此次系列讲座的顺利开展,为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两家单位,乃至全国文化传播机构与科学研究单位合作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范式。相信在这样一次有益尝试的基础之上,中国科技文化强大的精神内核,与国家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相结合,必能进一步构建出既传承经典又贴近时代、既传播知识又推动研究、既涵养精英又教育大众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系列讲座讲稿将在整理修订后结集成书,作为高水平科普读物推向市场、面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