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2018年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到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与南京艺术学院联合开展了一系列“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的活动。2018年5月共举办了三场“中华古籍保护名师讲堂”,5月20号到5月30日在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一楼展厅开展了2018届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毕业生作品展及古籍修复现场演示活动。讲座与展演吸引了众多校内外观众前来聆听与观摩,对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
“中华古籍保护名师讲堂”三场讲座分别由国家图书馆副研究员朱振彬、金陵刻经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江苏省级传承人邓清之、上海图书馆修复专家邢跃华老师主讲。
朱老师以《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修复》为题,通过四个方面向听众介绍了: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发展史;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的四大原则,即:“整旧如旧”、“抢救为主、治病为辅”、“可逆性”、“最少干预”;现阶段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事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实施过程。

朱振彬老师讲座现场

朱振彬老师指导学生修复作品
邓老师在《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与古籍刻经字体的演变》讲座中,为观众讲述了雕版印刷的传承流派;古书籍的形制;宋体字的形成;及金陵刻经的刻版、印刷、装订等工序,使学生对雕版印刷技艺有了一个系统的学习。

邓清之老师讲座现场

邓清之老师现场演示印刷技艺
邢老师的讲座《拓片的制作与装帧形式》,则围绕拓片的制作、拓片的装裱形式、拓片的修复等多个主题展开叙述,使观众对传拓技艺有了一个全方位的认识。

邢跃华老师讲座现场

邢跃华老师指导学生册页与经折装做法
5月20日,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成功举办了2018届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毕业作品展,该展览面向全校师生与公众开放。展览包括陶瓷修复、书画修复和古籍修复三大部分。在古籍修复方向的展品中,大部分为清代古籍,题材内容丰富。其中包括管世铭的《管韫山全集》,反映了管世铭在科举时文(即八股文)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小说类的《新刻异说南唐演义全传》;祭文类的《古本祭文书》;还有蒙学课本《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等等。此外,备受关注的还有一部明代雕版印刷的经折装罗教宝卷,众所周知,宝卷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对于古籍版本研究、民间宗教文化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出的宝卷保留了前人修复的痕迹,极具修复特色与价值。

学生毕业修复作品 :民国《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修复者 张晓楠

学生毕业修复作品:明代《罗教宝卷》 修复者 彭晨
为了更好地向观众展示古籍修复技艺,让他们与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近距离地接触,此次展出还特别加入了纸浆滴注成纸与古籍装订的体验环节,让观众现场参与制作。

学生现场演示纸浆修复法

学生现场演示纸浆修复法
为期十天的修复作品展,不仅系统展示了2018届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学生们四年的学习成果,同时也通过展出作品和体验活动,让公众更了解文物修复知识,提升保护文物的意识。
南京艺术学院为迎接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精采纷呈的活动,除上述活动外,6月1日至6月6日展出“谢才华廉政师德剪纸作品展”,而“美自心生、遗脉相承”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系毕业汇报展也将于6月7日至6月12日在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一楼展厅亮相。
(南京艺术学院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