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3日,中国雕版印刷技省级非遗传承人邓清之老师应邀做客南京艺术学院“中华古籍保护名师讲堂”。她在南艺人文学院六楼多功能教室做了题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与古籍刻经字体的演变》的精彩讲座,吸引了众多校内外师生慕名前来观摩与聆听。
本次讲座由南京艺术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孔庆茂教授主持。邓清之老师是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的第七代传承人,自1991年进入金陵刻经处工作,师从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第六代传承人,经过27年的学习和实践,熟练掌握了整套木板雕刻技艺,并将自己从小所学的书法、绘画与这项传统工艺相结合,所刻的经文卷面工整,佛像线条圆润流畅,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寻求新的突破,打破了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写工不刻、刻工不写”的传统,集“写样”“雕版”两项技艺于一身,书写的经文与古版一致,气息相通,所写所刻的经板得到了专业人士的好评。孔教授借此机会告诉在座的同学们,学习古籍修复的同学应不止于书页的修复,学习古书画修复的同学也不能只着眼于书画的装裱。同学们不应该只会一门技艺,至少手握两把“刷子”,多学些手艺,这样就业面就更广,在未来的单位更受迎。
讲座伊始,邓老师向我们介绍道,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2006年5月20日,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作出决议,由南京金陵刻经处、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四川德格印经院,代表中国申报的雕版印刷技艺正式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次讲座一共由四个板块组成。
在第一个板块“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邓老师先从中国雕版印刷的源流向我们开始讲起。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进行印刷的技术,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与佛教还有一段渊源。佛教经典《金刚经》是中国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雕版印刷品。之后,邓老师还将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做了比较,泥活字虽可重复利用,但是前期(印前工艺)准备时间过长,活字版规矩性较差,活字印刷对工匠的文化素质的要求比较高,活字版准确率不够,艺术性不足。
第二个板块是古书籍的形制。邓老师先向我们展示了古书籍形制的演变过程,卷轴装、龙鳞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金镶玉装。之后,邓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古书版式和古书册结构。
在接下来的“雕版字体----宋体字”的板块中,邓老师告诉我们,活体印刷促进了宋体字的产生,另一种印刷技术史例,却是在有了专门的技工队伍之后,才能成为独立的技术领域,才取代了先前的技术----汉字的印刷体宋体字。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普及,原本的书写字体楷体,已不能满足快速雕版的要求,因而出现了字体的革命,字体从书写阶段进入了印刷阶段。邓老师还从写工、刻工的角度为我们分析宋体字的形成。当时雕刻宋体字具有两大优势,价格便宜和经久耐用。
紧接着,邓老师为我们讲述了雕版印刷的传承流派。古代雕版印刷图书,按其组织形式可分为官刻、坊刻和家刻,传承的特点各不相同。邓老师所工作的金陵刻经处是以佛学研究为基础,以印经、讲学为事业。金陵刻经处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古老的雕版印刷、木刻水印、线装函套等传统工艺,是世界范围内的汉文木刻版佛经的出版中心,也是收藏木刻佛经像版的文物中心。经版楼内存放杨仁山居士生前倡印雕刻的经版和建国后全国各地刻经处汇集的经版13万片,还有18幅清末明初雕刻的佛像版,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
在最后一个板块“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中,邓老师以视频放映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金陵刻经的刻版、印刷、装订三道工序。刻经处所刻经书木板雕刻字大悦目,手工印刷自然古朴,装订形式规整考究,每一页乃至每一卷经文都是一幅极美的艺术精品。
讲座的最后10分钟里,多位校内外古籍修复的同学,积极与邓老师进行了现场互动。邓老师就拓印与雕版的区别,如何雕刻笔画复杂的汉字等问题,做了详细而耐心的解答。她说需要在实际雕刻中多加实践,挑好刀,注意刀的厚薄,掌握雕刻中微妙的角度,注意发刀和刀尖走向,逐渐摸索出合适的不会影响线条的倾斜度。
“中华古籍保护名师讲堂”是南京艺术学院与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办学的重要项目,也是全国“中华古籍保护工程”组成部分。南艺人文学院根据合作协议,每年负责举办10场古籍保护学术讲座。专题讲座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年,费用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全额资助。此项目立足南艺人文学院,有着平台的优势,即从全国范围内邀请版本鉴定、古籍保护、纸张工艺、书画装裱等领域最优秀的专家,来我校进行学术演讲,以此汇集最前沿的学科知识。最后将所有讲座内容辑录成册出版发行,进而为培养全国古籍保护的高级人才奠定学科基础。
该场讲座已经是“中华古籍保护名师讲堂”系列讲座的第24场,非常感谢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与关注,本年度讲座还会有6位专家做客“中华古籍保护名师讲堂”,希望校内外同仁继续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文:王紫怡 图:赵庆宜)
(转载自“文物鉴赏与修复”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