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一场联结古今的文化盛宴在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拉开帷幕——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主办,安徽中医药大学承办的“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活动在少荃湖校区举行。安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聂久胜,安徽省图书馆馆长、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左金刚,安徽省图书馆副馆长高全红,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长程新、团委书记彭城,安徽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王莲,合肥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方孝玲等嘉宾,与200余名师生代表共同参与活动。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黄莉主持现场仪式。

“中医药古籍是中华民族探索自然与生命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源头活水。”聂久胜副校长在致辞中强调,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在古籍保护与活化利用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使命。他表示,安徽中医药大学将深度贯彻《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中“创新古籍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的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学科优势,把古籍保护融入人才培养与文化育人全过程,为延续中华文脉、铸牢文化自信注入更多中医药力量。
左金刚馆长则从全省古籍保护工作全局出发,解读了“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活动的深层意义。他指出,古籍保护不仅是守护历史记忆,更是为未来传承根基,而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关键。为响应党的二十大“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及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时代安徽古籍工作的若干措施》中“强化古籍工作人才支撑”的部署,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将持续推动活动向纵深发展,整合多方资源,让古籍保护人才培养覆盖更广领域,惠及更多师生。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医药文化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周琦带来题为“《针灸甲乙经》的版本研究”的专题讲座,介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结合实践的中医针灸学专著:西晋皇甫谧纂《针灸甲乙经》,从古籍文本细节入手,结合丰富图片资料,系统梳理了《针灸甲乙经》的明代五车楼刻本、吴勉学校刻《医学六经》本、汲古阁抄本等多种重要版本的文献学价值。讲座内容广泛、立意深远,版本考据严谨,征引翔实,极大增进了学生们对中医古籍价值的认知,激发了大家对中医古籍版本研究的浓厚兴趣。

讲座之外,丰富多彩的沉浸式文化体验环节更让古籍“活”了起来。在“守护中医瑰宝,青春义不容辞”签名簿前,师生们郑重落笔,许下传承文化的承诺;古籍修复体验区,大家在专业指导下触摸纸张纹理,感受修复技艺的匠心;“大医精诚”“十大皖药”拓印、非遗漆扇制作、线装书装订等互动项目前,同学们亲手操作,将传统文化符号融入手作;中医药文创展示区的特色展品,则让古籍中的智慧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古籍修复师还围绕“古籍装帧形式”与“雕版印刷技艺”展开讲解,从雕版印刷的历史流变到古籍装帧的演变历程,让师生们在亲身体验中,真切感受到古籍的厚重魅力,也让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心中悄然扎根。


活动期间,左金刚馆长一行还实地调研了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参观了新安医籍馆,详细了解馆藏古籍情况及书库升级改造进展,并与校方就古籍保护修复、数字化复制、医籍文创开发与活化利用等议题进行了交流,为后续合作奠定基础。

据悉,“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安徽站第三场活动将走进安徽大学。届时,活动将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指导下,邀请徽学名家开展讲座,继续搭建师生亲近古籍的桥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韵,浸润更多人的心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