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道
报道
“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西藏站”活动在西藏大学启动

2025年9月23日上午,“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西藏站”在西藏大学启动。本次活动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西藏自治区图书馆(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与西藏大学图书馆共同承办。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魏崇,西藏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方江平,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处长米玛,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萨仁高娃,西藏大学图书馆馆长樊海平,成都联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吕亚峰等出席启动仪式。西藏大学师生代表、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一同参加。启动仪式由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党委副书记、馆长央金卓嘎主持。

西藏大学是藏文古籍保护、研究的重要阵地,开设有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点,成立了首个藏文古籍研究所,十世纪写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波罗蜜多两万五千颂》等两部藏文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学校将探索古籍保护深度融入学科建设、增设“藏文古籍解读”“古籍修复技术”等课程、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等方式,着力培养懂藏文、通古籍、会保护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提升古籍保护与研究的综合实力。

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西藏自治区图书馆馆长央金卓嘎代表自治区图书馆向西藏大学文学院捐赠了一批珍贵的西藏古籍保护成果图书,为高校相关教学与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文献支持。随后,与会领导参观了西藏大学藏文古籍典藏室。

启动仪式后,随即举行了“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首场专家讲座。讲座由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副馆长边巴次仁主持,西藏自治区图书馆研究馆员白张担任主讲。白张研究员以《13至16世纪藏文刻本特点及作用》为主题,生动阐释了这一时期藏文刻本在文化传承、宗教传播和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和热烈讨论。

本次“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西藏站”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专业古籍保护资源与高校教育资源深度融合,为西藏地区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搭建了优质平台,有助于在西藏高校形成“学习古籍、保护古籍、传承古籍”的浓厚氛围,提升西藏地区青年一代对古籍保护的责任感和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为守护西藏珍贵古籍遗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在藏期间,调研组实地调研了西藏自治区博物馆等四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西藏自治区图书馆、西藏大学图书馆、色昭图书馆,了解各古籍收藏单位在古籍存藏环境、古籍修复、古籍数字化、整理出版与研究利用等方面的保护成果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协调西藏地区古籍保护发展方向。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