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道
报道
四川古籍保护工作这样做:专访四川省图书馆副馆长杜桂英

随着《四川省古籍保护利用条例(草案)》提交审议、《洪武南藏》数字化服务平台持续开放、“大道如砥 薪火传续——馆藏古籍文物守护案例”入选2024年四川省文物安全守护优秀案例,以及“星耀长河——四川历史名人文献馆”开馆3月接待1.2万人次的热度攀升,四川省图书馆牵头推进的四川省古籍保护工作再度成为行业焦点。近日,记者专访四川省图书馆副馆长杜桂英,深入解读这份“让千年典籍从‘书库’走向‘大众’”的四川答卷。

01

“十四五”答卷:多点突破,构建特色古籍保护生态

谈及“十四五”期间四川古籍保护的整体成效,杜桂英介绍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古籍保护利用工作,在财政厅、文化和旅游厅的推动下,四川累计投入财政资金6000余万元,完成古籍普查项目98个、修复项目85个、活化利用项目41个,以立法突破、跨系统协作、科技赋能与人才培育构建起独具巴蜀特色的古籍保护体系。”

古籍保护的第一步,是摸清“家底”。四川推动古籍深入普查,加强基础信息采集,严格按照《中华古籍总目》编纂规则,目前已完成90家单位的古籍编目,让散落各地的古籍有了清晰的“身份档案”。除了针对性开展“抢救性保护”,四川更注重“预防性保护”的前置布局——建成全省古籍保护中心库房和双杀虫服务室,不仅为馆内古籍提供“安居之所”,还向不具备条件的基层单位和个人提供免费寄存服务。

古籍修复是“与时间赛跑”的技艺,四川在这一领域有着跨越式的突破。四川省图书馆先后建成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四川古籍修复中心传习所、古籍保护四川省文旅重点实验室、第二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形成“科技+技艺”双轮驱动的支撑体系,既能通过实验室研究纸张老化、虫蛀防治等难题,也能通过传习所传承传统修复技艺。同时,四川打破系统壁垒,带动高校图书馆、博物馆、民间机构等单位,统筹国有单位与社会力量,构建起古籍修复联动网络,不断丰富人才培养渠道。“现在全省公藏单位的年修复能力能达到6万余叶。”杜桂英透露,为了让修复技艺真正“活”下去,四川省图书馆还成功将“四川古籍修复技艺”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3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联合夹江县人民政府、四川美术学院建立全省首个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大力保护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省图书馆还积极探索社会力量支持下的古籍修复实践、传播、研究新路径,成功申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资助的地方古籍修复扶持项目——四川省图书馆藏明洪武年间开雕本《洪武南藏》修复项目,让这部明代珍贵大藏经的修复工作获得更多资源支持。

在数字化时代,如何让古籍真正“走出书库、贴近大众”?四川省图书馆给出的答案是“搭建数字平台,打造多元产品”。依托智慧图书馆建设,四川已对外发布《洪武南藏》、科技古籍、家谱古籍等数字资源库68个,其中“镇馆之宝”《洪武南藏》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堪称标杆——目前已收录馆藏《洪武南藏》6163册,让读者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线上平台查阅这部传世典籍的细微之处。“数字化不是终点,而是活化的起点。”杜桂英强调,围绕《洪武南藏》这一核心资源,四川省图书馆正计划出版详细目录等整理成果,开发相关文创产品,让典籍IP真正“落地”。此外,“一帧蜀籍”日历海报累计吸引4889余万人次阅读,《小小书医“诞生”记》连环画用童趣故事普及修复知识,《书香谍影》沉浸式剧本让读者通过角色扮演了解古籍背后的历史,这些创新产品让古籍保护知识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日常生活。

在实体空间打造上,四川省图书馆同样下足了功夫。“川图百年”“李劼人·李一氓文库”“张大千文献中心”“四川历史名人文献馆”等专题文献馆相继建成,其中“星耀长河——四川历史名人文献馆”自今年4月开馆以来,3个月内就接待1.2万人次,成为公众感受巴蜀文脉的热门“打卡地”。“我们还举办了‘默化——中医药古籍文化展’‘千年茶史·蜀韵茗香——典籍里的川茶故事’等特色古籍展陈70余次,搭建文化交流的桥梁,让观众能直观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让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杜桂英说。

人才培养方面,四川构建了制度化、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举办汉文古籍普查业务培训8期,覆盖96家单位、328人次;通过“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高校相关专业实习、“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等方式,培育1400余人次古籍保护后备力量;更通过传习所“师带徒”、修复技艺培训班、全省古籍修复大赛等形式,打造了一支约80人的修复队伍,其中1人还在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纸张书画文物修复组二等奖。

02

创新实践:从“优秀案例”看四川的“守护之道”

不久前,“大道如砥薪火传续——馆藏古籍文物守护案例”成功入选2024年四川省文物安全守护优秀案例,这份荣誉的背后,是四川在古籍保护领域一系列创新探索的集中体现。杜桂英从五个维度对案例中体现的创新实践展开解读。

一是紧紧抓住“项目制”这个抓手和突破口。在四川省财政厅支持下,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拟定《四川省古籍保护利用工程三年(2022—2024)行动方案》并推动落地实施,以项目制为全省古籍保护工作争取到6000余万元省级财政资金,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同时,以开展全省汉文古籍保护利用项目申报为契机,主动联动公共图书馆、高校、文博、方志、民族宗教等多个系统,将更多文物古籍纳入保护范围。在人才培育上,也依托项目制推出“小班制”定制化研修培训,根据不同单位的需求邀请江浙等古籍保护先进地区的专家授课,针对性解决基层单位在普查、修复中的实际问题。

二是着力建强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这一“中枢机构”。作为全省古籍保护的核心平台,中心首先加强内部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师带徒”“职业教育”“业务培训”“以赛促训”等多种方式,培育出以四川省图书馆“妙手书医”为核心的专业修复团队,团队成员不仅掌握传统修复技艺,还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复杂修复难题。

三是积极探索科技赋能古籍安全管理的新路径。杜桂英介绍,四川省图书馆成功申报古籍保护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实验室,持续更新古籍书库的环境控制设备、安全设施设备,实现“人防+技防”双重保障,不断推动省图书馆古籍书库提质升级。此外,还探索建设标准化古籍寄存库房和专业杀虫室,为不具备条件的基层单位和民间藏家提供免费寄存、杀虫服务,切实改善全省古籍存藏条件,让更多古籍享受到专业保护。

四是坚决守住文物安全底线。“作为公共馆藏单位,一定要进一步树牢文物安全底线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指挥调度,坚定追索被盗文物。”杜桂英表示。此前,四川省图书馆成功追回被盗多年的珍贵馆藏《鱼雁集》,为今后全国类似被盗文物的追索,提供了有益参考。

五是注重通过传播赋能,让古籍文化价值充分彰显。四川始终围绕古籍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美学艺术,打造具有巴蜀特色的古籍展览文化品牌。其中,“妙手书医——古籍修复技艺展”连续3年成为天府书展的常设展览和“网红打卡点”,并获得四川省委宣传部通报表扬;“册府千华”“浮光跃金”“甲骨文记忆”“千年茶史·蜀韵茗香——典籍里的川茶故事”等特色展览,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反响热烈。

03

展望“十五五”:让古籍在时代创新中“永续传承”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四川古籍保护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已然清晰。杜桂英表示,未来四川将继续以“守护文脉、活化传承”为核心,推进古籍保护事业发展,推动古籍资源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

首要任务是继续抓好古籍保护利用立法,确保全国第一部古籍保护利用立法立得住、可操作,为古籍工作提供法律支撑。今年,在四川省人大的有力推动下,《四川省古籍保护利用条例(草案)》已通过二审,成为四川古籍保护事业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事件”。

谈及条例聚焦的“三个难点”,杜桂英逐一进行了分析:一是针对古籍保护不足与利用不足同时存在的情况,明确加强分级管理、改善存藏条件、加大珍贵濒危古籍抢救修复等;规定古籍修复应当按照尊重古籍原貌、最小干预的原则进行,不得因修复对古籍造成损害;同时对古籍阅览服务、整理研究、转化利用等作出规范。“这些规定,旨在让各类古籍得到有效保护,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二是鉴于民间古籍收藏活动大量存在但缺乏相应的指导、管理、服务的情况,明确公平对待国有古籍收藏单位和民间古籍收藏单位,鼓励和支持公民、组织合法收藏古籍,以调动各方面对古籍保护的积极性。三是针对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数量多、宗教场所及相关民间机构的古籍存量大的情况,明确了少数民族古籍征集、抢救和保护等方面的规定,以利于一体保护汉文古籍和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杜桂英表示,条例实施后,将明确规范各方权利义务,明确古籍保护主体法律责任与权益保障,推动建立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古籍保护利用体系,促进古籍事业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形成全社会重视古籍、关心支持古籍事业发展的局面。

未来,四川将继续以“守护文脉、活化传承”为核心,有序推动古籍重点工程实施,推进全省古籍总目编纂,利用古籍保护重点实验室的成果不断提高古籍存藏保护条件、古籍修复水平,规划一批地方特色古籍的整理项目,讲好古籍故事、四川故事。同时统筹推进古籍活化利用,积极搭建古籍文献展览展示平台,通过短视频、文旅融合、古籍研学等形式打造古籍宣传品牌,开发多形态、多元化的古籍活化产品,推动古籍的时代化创新表达。

作者:刘晓立

来源:藏书报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