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道
报道
杜云虹:古籍守护者的 “答卷” 与 “期盼”

如何让沉睡千年的典籍从“书库”走向“社会”,从“保护”迈向“活化”,从“专业领域”融入“全民生活”,成为做好古籍保护工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

山东省图书馆作为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近年来以“七位一体”古籍保护利用体系为抓手,在普查编目、科技修复、数字活化等领域交出亮眼答卷,同时也在积极组织谋篇“十五五”山东省古籍保护工作。

智能驱动  社会协同

努力构建一个“大古籍”生态体系

专访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杜云虹

“十四五”破局:以“七位一体”筑根基

藏书报:“十四五”期间山东省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哪些关键成果?

杜云虹:“十四五”期间,山东省图书馆作为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不断完善管理、普查、修复、培训、展示、研究、利用“七位一体”的古籍保护利用工作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深入开展古籍普查。山东省图书馆完成12万余册未编古籍的编目整理;评审并公布第五批《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山东古籍普查十大新发现评选活动,受到媒体广泛关注;积极稳妥开展古籍类文物定级,将古籍纳入文物保护体系。目前全省文博系统40710册古籍已完成文物定级。

科技赋能古籍修复。建设山东省古籍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探索重点修复工作项目化管理工作路径,完成元刻本《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注》等5项国家珍贵古籍修复项目。

开拓古籍传播新路径。“齐鲁文明之光”形成品牌矩阵,通过多维度展示齐鲁典籍;以“古籍保护进校园”活动为载体,将古籍保护融入教育体系;通过编纂廉洁“基因库”、举办廉洁展览、拍摄廉洁文化短视频、开发文创产品等活化利用方式,构建、展示廉洁文化的“齐鲁谱系”;文旅融合,以“阅读+旅游+运动”的创新模式,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

▲名铸典册 镜鉴千秋:山东古代清官廉吏史话展现场

切实加强人才培养。发挥山东省图书馆国家级人才培训基地的龙头带动作用,扎实做好基地型、走出去、师带徒等培训,持续探索“古籍培训+互联网直播”的新模式,实现规模效应。

加大开发利用力度。2025年山东省图书馆发布山东省古籍数字资源平台,聚合近20家公藏单位和知名学者收藏的优质古籍资源,为公众提供便捷高效的阅览与研究体验,实现古籍的数字化保护与活态利用。

“十五五”谋篇:“保护为主”到“保护与活化并重”

藏书报:结合近些年古籍保护领域出现的新形势,请您谈谈“十五五”期间山东省图书馆古籍保护的工作思路。

杜云虹: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活化利用形式创新的新形势下,山东省图书馆“十五五”期间古籍保护工作总体思路将向“保护与活化并重,智能驱动,社会协同”方向调整。传统的古籍工作模式侧重于内部的、线下的、专业化的保护与整理。在新形势下,思路应调整为: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核心引擎,以开放合作激活社会力量,以创新传播赋能文化价值,构建一个“大古籍”生态体系。

首先,推动数字化建设从“资源库”建设到“智慧数据平台”建设。古籍数字化不局限于简单的扫描和图像存储,而是要利用AI文字识别(OCR)、自然语言处理(NLP)等技术,对数字化文本进行深度标引、实体抽取(如人名、地名、事件)、知识图谱构建,使古籍内容从“图像”变为可检索、可关联、可挖掘的“结构化数据”。不仅提供检索阅览,更提供API接口、数据分析工具和可视化工具,支持学者、开发者、文创工作者进行二次开发和深度利用,真正实现“古籍即服务”。

其次,促进保护修复从“经验驱动”到“科技赋能”。探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修复决策,比如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古籍纸张纤维、墨迹成分,为修复材料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虚拟预演修复效果,提高修复的精准度和安全性。实现预防性保护的智能化,在库房和展厅大规模部署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温湿度、光照、有害气体、虫害等数据,并通过AI算法进行风险预警和自动调控,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智能化升级。

再次,强化活化利用与传播从“单向输出”到“沉浸互动与共创”。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利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技术,重现古籍中的历史场景、器物制造过程、古代礼仪等,让用户“走进”古籍。搭建古籍内容共创平台,借鉴“众包”模式,搭建线上平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古籍的转录、标点、校对、翻译等工作。这不仅能加速古籍整理进程,更能极大地提升公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通过精准传播与算法推荐,在短视频、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精准化的古籍内容推送,变“等用户来”为“送内容去”,打造古籍领域的“知识网红”。

▲山东省古籍保护进校园活动启幕

此外,实现人才队伍从“专业型”到“复合型”转型、合作模式从“项目合作”到“生态共建”转变。培养既懂古籍又懂数据技术、既会修复古籍又会科技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从资源持有者向平台运营者和生态构建者转变,积极吸引科技公司、文创企业、社会团体、志愿者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古籍事业。探索通过知识产权授权、联合品牌开发、收益分成等模式,与社会力量建立可持续的、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通过这些调整,真正实现“激活古籍文化生产力”的核心目标。

藏书报:具体到工作层面,将有哪些新的任务部署?

杜云虹:古籍保护工作正在进入一个系统化、科技化和开放化的新阶段。基于“十四五”期间构建的“七位一体”古籍保护利用体系,“十五五”期间山东省图书馆重点将继续深化几方面工作。

古籍普查。适时开展未编拓片编目整理、出版馆藏善本书目、编纂馆藏古籍目录、撰写《馆藏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叙录》。

▲山东省图书馆未编古籍编目现场

古籍修复。以明万历瓷青纸泥金写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元刻碛砂藏零种、天禄琳琅装具修复等高价值、代表性古籍修复项目为核心抓手,建立“科研—修复—研究—传播”的闭环合作体系。

古籍数字化。深度挖掘馆藏资源,通过“特色化选题、精细化挖掘、标准化建设、智能化赋能、场景化应用”,建立古籍专题数据库,使之成为“齐鲁文化数字基因库”“学术研究数据站”“公众文化服务窗”三位一体的核心载体。

整理研究。出版大型地方文献丛书,如馆藏稿钞本丛刊、海源阁珍本丛刊、馆藏明清尺牍丛刊等。

古籍活化利用。以提升“齐鲁文明之光”品牌影响力为核心,通过品牌矩阵化构建、项目精品化升级、场景沉浸式拓展,深化“零基础学非遗”精品课程、“古籍进校园”“中华传统晒书大会”“文明的守望”系列展览等核心载体的活化效能,推动古籍从“馆舍收藏”走向“全民共享”,从“文化遗产”变为“生活元素”。

▲“妙手丹心、蝶变重生——古籍修复技艺成果展”

古籍人才培养。依托“国家级古籍人才培训基地”,常态化、机制化组织全省古籍修复、古籍数字化等系列培训班,培养古籍专业队伍;搭建“古籍修复传习点网络”,以师带徒模式,培养各地古籍修复力量;建设“校馆协同的修复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高等院校、职业学院合作,助力古籍人才学历教育。

古籍类文物定级。进一步深化古籍定级工作,与山东省文物鉴定中心联合,加快推进公共图书馆系统古籍类文物定级进度的方法,比如对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已按照《古籍定级标准》定级的古籍不再重新定级、直接套转为文物定级的工作路径;建立以图书馆古籍从业者为主体的古籍类文物定级专家委员会,指导各图书馆开展古籍类文物定级、建档和备案工作。

展望未来:四大核心期待擘画新图景

藏书报:对于全国“十五五”期间古籍保护工作的推进,以及我国古籍保护事业的发展,您有哪些期待和建议?

杜云虹:我对“十五五”期间古籍保护工作有四大核心期待:从“抢救性保护”迈向“预防性、体系化保护”;从“数字化存档”迈向“智慧化认知与再造”;从“小众专业圈事业”迈向“全民性参与”;从“区域性合作”迈向“全球性引领”。

为了将上述期待变为现实,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建议供参考:

顶层设计层面,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构建全国协同的古籍保护体系。建议进一步优化国家级古籍工作统筹机制,调配文化、教育、科技、财政等多部门资源,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古籍保护责任制,将古籍普查完成率、数字化覆盖率等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完善古籍保护网络,针对古籍库房条件落后、古籍数字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实施“全国古籍存藏环境提升工程”,并通过“设备租赁+技术托管”模式,推进古籍数字化进展。建立“国家—区域—省”三级修复中心体系,形成高效协同网络:国家级中心攻坚克难、制定标准、培养高端人才;区域中心辐射周边,解决复杂修复需求;省级中心负责本省常规性修复工作。

▲山东省古籍工作座谈会

科技层面,推动“AIfor古籍”的深度融合。探索发起“全球中华古籍数字回归计划”,通过技术手段(如联合研发、数据交换、共同立项)系统性地推动流散海外中华古籍的数字化版本“回归”,共建共享中华古籍数字资源库。探索设立“古籍保护科技创新专项基金”,鼓励跨学科联合攻关,研发更先进的无损/微损检测技术、智能修复辅助机器人、生物技术去霉防蛀、区块链存证与版权管理等前沿技术。

活化层面,开创“内容+科技+创意”的活化新范式。实施“古籍内容IP转化计划”,系统梳理古籍中的经典IP,通过动漫、游戏、影视、文创、沉浸式展览等多种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反哺保护事业。推广“沉浸式古籍体验空间”,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街区建设利用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还原古籍中的场景,让观众与历史人物互动,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鼓励“UGC(用户生成内容)共创”,平台可开放部分古籍数据接口,举办“古籍创意大赛”,鼓励用户基于古籍元素进行再创作、再解读,如创作古诗今唱、绘制古风插画、开发小程序等,形成生生不息的创新生态。

来源:藏书报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