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徒成长记 | 四川传习所
|
|

锻以技艺 淬以匠心
记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四川古籍修复中心传习所
千锤锻铁,始见锋芒;百淬砺心,终成器度。修复师以笔代锤,以纸为铁,在时光淬炼中传承文明薪火,每一道工序都是对历史的虔诚守护。在古籍修复技艺的传习之路上,技艺的不断精进,就是对自身的反复锤炼,对师长的匠心、谦逊之心和仁者之心的传习。
四川省是古籍资源大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沃土。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四川古籍修复中心传习所在这里成长壮大。2016年,四川省图书馆作为四川省古籍修复中心横跨公共图书馆、文博、高校,联合两家分中心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和四川大学图书馆,成功申报为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2025年初,传习所三家单位均成功获评第二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强有力地展现了9年来,四川古籍修复中心传习所成长建设的卓然有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四川古籍修复中心传习所自成立起,即聘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故宫博物院书画修复装裱大师徐建华先生为传习所导师,为传习所弟子传道授业,让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在三家单位的青年修复师心中扎下牢固根基。此外,袁东珏老师、欧萍老师、许卫红老师担任助理导师,协助徐建华导师授课,为传习所弟子们教授古籍修复与装帧、蜀裱、西文文献修复与装帧等内容。2022年,袁东珏老师和欧萍老师被聘任为传习所修复导师。9年来,在4位老师的辛勤教导下,传习所弟子已熟练掌握师傅们教授的各项技艺,在技艺实践和传习的路上走得愈加稳健和有力,以传习推动技艺传承保护和发展的成效斐然。

朝夕不辍,砥砺成峰
在日常学习中,弟子们不仅虚心向导师求教,更形成了互学互鉴、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在一年一度的集中研习期间,徐建华导师亲自示范指导,三位助理导师全程辅导,师生们共同研习、传习技艺。每年结业式上,精美的书画装裱与古籍修复作品交相辉映,琳琅满目的教学成果是全体师生们匠心传承的生动见证。这种相互观摩、比学赶超的氛围,激励着每位学员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首届全国古籍修复技艺大赛中,传习所弟子一人荣获二等奖,一人获得优秀奖。在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一人荣获四川省选拔赛一等奖,一人获得三等奖,在全国赛中传习所弟子斩获纸张书画文物修复组二等奖的好成绩。近年来,更有多位弟子获得业界认可,其中两人被认定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人被认定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导师团队与弟子们共同打造的“妙手书医”文化品牌,通过“天府书展——妙手书医古籍修复技艺”等系列活动,让古籍修复技艺走出工作室、走进大众视野。这些“书医生”们正以专业与热忱,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薪火传续,未来可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籍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正迸发着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机,将为时代文化使命的实现,赋予强劲动力。
如今,以四川古籍修复中心传习所缔结起的公共图书馆、文博、高校的四川书画、古籍“修复联盟”正凝聚起新的合力。《第二批四川省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建设名单》川图榜上有名,大雅堂中古籍修复师的身影已是杜甫草堂里不可或缺的靓丽风景,锦水之泮的川大校园里,匠心滋养的古籍修复师们彰显着百年学府的文化担当。川人、川纸、川江水等浇灌培育起的新一代四川古籍修复师们,正以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面貌推动全省古籍保护事业迈向下一个更高台阶。

供稿:四川省图书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