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道
报道
探典籍传承新路 谱八桂文化新篇——2025年古籍保护课程和《百部经典》课程进校园活动圆满收官

近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联袂广西部分高校共同承办的古籍保护课程与《百部经典》课程进校园系列活动顺利落下帷幕。

此次系列活动走进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广西科技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累计开展9场活动,参与师生超3000人次,为广大师生带来了精彩纷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盛宴,在古籍保护知识普及、优秀典籍推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

普及知识,培养后备力量

此次古籍保护课程进校活动共走进4所高校,古籍保护领域专家通过系统性知识讲授与创新思维启迪,全方位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古籍保护认知,为文化传承事业培育新生代力量。

专家讲堂:解码古籍保护前沿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国家图书馆原馆长熊远明先生在广西民族大学作题为《挖掘古籍文化价值 赋能AI技术》的讲座,从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传承视角,阐释了古籍资源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展望了新兴技术在古籍保护工作中的运用前景。

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光辉在广西师范大学作题为《古籍保护与古籍活化》的讲座,他回顾了古籍保护历史和面临的问题,阐述了古籍保护工作的缘由和使命,深刻分析了“三位一体”的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模式,还分享了国内外古籍活化合作的典型案例,分析如何以校园化、社会化、非遗化、科技化、国际化等方式进一步实现古籍活化利用。

少数民族古籍专题:多元文明的活态传承

在“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活动中,两场聚焦少数民族古籍的专题讲座以“学术深度+地域特色”双驱动,为师生呈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鲜活样本。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副研究馆员郭晶在广西科技大学作《〈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主题讲座,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体系化建设为切入点,指出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实物见证,承载着各民族独特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与精神内核。基于参与一至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评审的丰富实践经验,郭老师系统解析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珍贵价值,并特别向学生们详细讲解了古壮字发展历程和古壮字古籍的保护、利用情况,还介绍了古籍数字化再生与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让这些尘封的文化瑰宝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重焕生机。

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韦如柱深耕本土文化沃土,在广西中医药大学作《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中的民族医药》主题讲座,系统梳理壮族、瑶族、毛南族、仫佬族等民族的文字古籍与医药典籍,强调了少数民族医药古籍在传统医学传承中的重要地位,为民族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学术支持。

这两场少数民族古籍的讲座,从充分运用现代最新技术进行原生性保护(如对古籍原本的修复、保存环境优化等)和再生性保护(如数字化存储、线上展示传播等)等方面入手,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探索新路径,也是落实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印发的《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中关于“完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保护机制”“培养壮大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保护人才队伍”目标的具体实践。

《百部经典》课程进校园

经典解读与文化浸润

作为中宣部部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由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精选100部代表性典籍进行学术化解读与大众化传播。广西作为全国《百部经典》课程进校园首站,共走进了南宁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等5所高校,将典籍解读以嵌入式课程形式植入高校教学体系,构建起“学术引领+校园传播”的文化传承新路径。

《百部经典》课程进校园系列活动邀请了四川大学古典学系教授、《颜氏家训》解读人杨世文,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徐霞客游记》审订专家陈庆江,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辛弃疾集》解读人王兆鹏,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戏曲研究》执行主编、《桃花扇》解读人谢雍君,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孙子兵法》解读人黄朴民等《百部经典》丛书的解读人,为广西高校师生带来了一场场兼具学术深度与思想锐度的经典解读盛宴。

杨世文教授从“家”的文化起源切入,生动阐释了中国传统家教家训的核心价值;陈庆江教授从时空、精神、文本维度解析《徐霞客游记》的求真精神与家国情怀;王兆鹏教授还原历史细节,剖析稼轩词“慷慨激昂与幽默风趣并存”的多元风格;谢雍君研究员系统解析“临川四梦”的创作脉络,深入阐释汤显祖“以梦写情”的艺术匠心;黄朴民教授启发了我们如何去读《孙子兵法》,指出“君子智慧”及战略思维的当代应用。专家们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生动鲜活的案例分析以及与师生的互动交流,让深藏于古籍中的智慧光芒在现代校园中闪耀,为年轻一代搭建起与传统经典对话的桥梁,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专家学生互动

气氛热烈,成效显著

在古籍保护课程和《百部经典》课程讲座后的互动环节中,现场气氛积极活跃。专家们耐心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包括古籍修复工作细节、少数民族古籍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体现、《百部经典》的阅读方法、经典文献对个人成长的意义等。同学们踊跃发言,展现出对古籍保护和经典阅读的浓厚兴趣。

积极的互动交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古籍保护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年轻学子对中华传统经典的热爱,也让专家们了解到当代大学生的关注点和想法,为后续更好地开展古籍保护和经典传承工作提供了方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特色体验活动

感受民族文化独特魅力

进校园活动还配套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包括“三月三对山歌”雕版印刷、“四时读书乐・春”凸版印刷、“说文解字 书海谜踪”《百部经典》猜谜、“甲骨启智・寻迹广西地名”及“甲骨文十二生肖”趣味集章等项目。

其中,雕版印刷体验别出心裁,内容为广西“三月三”对山歌,师生们在亲手操作雕版印刷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广西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活动现场还展示了壮族民间故事《百鸟衣》主题系列文创。这些精美的文创,将民间文学经典转化为可珍藏的文化标识,不仅激发了师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探索热情,更让传统技艺体验与知识获取形成有机融合。

活动成效显著,助力文化传承创新

本次古籍保护课程与《百部经典》课程进校园系列活动,高度契合《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中“古籍普及深入推进,人才队伍发展壮大”的总体要求,首次系统地将古籍保护课程和《百部经典》课程植入广西高校,不仅丰富了地方院校传统文化体系化教育,也为全区古籍保护与文化传承探索出了可持续发展路径,深化了图书馆与高校的合作,构建了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与社会力量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区内主流媒体对活动的报道聚焦普及古籍保护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扩大了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挖地方优秀文化,相继举办了“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广西巡展、“殷契刻天下  汉简读中国——殷墟甲骨与居延汉简展”“钟灵毓秀  桂生于斯——典籍中的八桂文化展”等展览,举办国学班,开展“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广西行”等活动,持续加大古籍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力度。

下一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将继续推动古籍保护和经典传习活动的制度化、常态化、品牌化,拓展覆盖广度,充分挖掘探索古籍活化利用的新载体新渠道新方式,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贡献文化力量。

供稿: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