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 “妙手匠心 典籍新生——《妙手补千年》融合出版项目宣介会”在第3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现场举行。

《妙手补千年:修复师技艺传承口述影像实录》融合出版项目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河北阅读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藏书报》、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共同策划,首次对30位国家级古籍修复师及行业骨干进行多方位记录。该项目已入选2025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宣介会上,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副总编辑刘艳花在致辞中介绍,该项目将通过“音像+图书”的创新出版方式,生动记录古籍修复技艺传承过程,及古籍修复师的工作实践与思考理念,展现他们守护文物、创新技艺的工匠精神,既保存了珍贵非遗技艺传承资料,又以可视化方式向大众传播古籍保护故事。
河北阅读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藏书报》总编辑王雪霞介绍,《藏书报》多年来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深度合作,不断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有力宣传推广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双方合作的“工匠筑梦——古籍修复影响力人物口述史项目”保存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基于此成果推出的《妙手补千年》融合出版项目,可让更广泛的大众了解古籍保护的重要性,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与传播者。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王沛在致辞中表示,古籍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见证,古籍修复是古籍原生性保护的关键一环。她介绍了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古籍修复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全国修复人才队伍由不足百人壮大至上千人规模,修复技艺通过传习所、培训基地等形成系统性传承体系。期待三方以该项目为契机,通过影像传播与故事化记录,让传统修复技艺走近大众,使古籍保护更具生动性与趣味性,进一步激发大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与参与热情。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国家图书馆原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原副主任张志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导师杜伟生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活动。

在“古籍保护活化——助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沙龙环节,张志清从全国古籍修复工作发展历程与实践成果、修复师典型事迹的精神内核、行业未来发展愿景三个维度,高屋建瓴地讲述了古籍修复技艺传承的实践探索。他指出,自“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全国古籍修复人才队伍实现跨越式发展:专业修复人员从最初不足百人增至上千人规模,有效缓解了人才断层困境;修复队伍学历结构显著优化,从业人员从大专学历为主升级为以研究生群体为骨干;修复技术体系实现历史性突破,从传统手工技艺向“科学修复”转型,融合物理、化学、生物材料及计算机技术开展系统性检测与研究。这些里程碑式的进展,凝结着一代代修复师的精神力量。他还与读者生动分享了古籍修复师的匠心传承故事:赵嘉福在做手术后身体极为虚弱之际仍坚持通过手机视频远程指导学员进行古籍修复;胡玉清等导师克服多重困难,不辞辛劳辗转各地开班授课;更有许多修复师在《永乐大典》等项目中,以“严丝合缝”的极致追求诠释着匠人匠心。张志清还特别指出,古籍修复师是古籍保护事业的重要一环,希望未来能尽快实现修复人才数量的倍数级增长,进一步夯实人才根基;推动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吸引社会力量与企业资本参与古籍修复,通过“事业引领、产业赋能”的模式,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焕发新生机。

非遗传承人杜伟生分享了古籍修复技艺传承的三重维度、修复中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的理念,为在场观众立体呈现修复技艺的专业面貌。他提出“传承三论”: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千人次培训班构建规模化培养体系,以高校专业教育实现学历层次升级,以师徒制传承“刷子放置角度”“操作站位细节”等手工技艺精髓。他指出,在技术发展层面,传统技艺具有动态演进性,从古代修复技法到当代引入AI检测、材料分析等科技手段,修复已从单一手工操作发展为融合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杜伟生说:“古籍修复是小众领域,路很窄,但很长。”活动现场,杜伟生展示了“一支笔(蘸糨糊)、一个碗(润笔)、一把剪”等常用修复工具,强调“工具简单,修复技术也并不复杂,难的是真正把书修好”,最终实现“书平、口正、栏齐、线直”。

活动最后,张志清表示,《妙手补千年:修复师技艺传承口述影像实录》的出版可以作为古籍保护教学的参考文献发挥作用,也可以作为图书馆架上的好作品,为读者接触、了解、热爱古籍保护修复创造条件。期待本集出版后,继续编纂出版“续编”,让更多的古籍修复师以其工匠精神、精湛技艺和突出成果载入史册。杜伟生谈道,此前修复师未曾有过系统立传,《妙手补千年》项目落地将成为首次系统性记录,也将是珍贵的行业档案。
来源:藏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