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道
报道
学徒成长记 | 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安徽传习所风采录

古籍焕新生  文脉传江淮

一、启航:守护初心,开启新程

2016年10月,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安徽传习所于安徽省图书馆正式揭牌,开启了江淮大地的古籍守护新篇章。200余平方米的修复专用场所内,独立纸库与现代化检测室一应俱全,严格的修复管理制度为每一册古籍筑起“安全屏障”。2021年,安徽省图书馆获“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2025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以专业实力为古籍续命。

 二、匠心:名师授艺,技艺传承

传习所汇聚古籍修复领域的顶尖力量,先后聘请潘美娣、肖晓梅担任导师,以“师带徒”的模式课徒传艺,开展古籍修复项目,传授修复技艺精髓。从纸张选配到虫蛀修补,从书叶揭取到装帧还原,导师们将数十年经验凝练成技艺火种,点亮年轻一代的匠心之路。经过8年习艺,传习所学徒全部顺利通过出师考核,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古籍修复师。

三、攻坚:抢救古籍,赓续文明

秉承“以项目带修复”的工作模式,成立“珍贵古籍抢救修复项目团队”,2017年至2024年先后帮助枞阳县图书馆、寿县图书馆、桐城市图书馆等6家有修复需要但无修复条件的基层公藏单位抢救性修复濒危古籍百余册,让《慈溪黄氏日钞》《新编古今事文类聚》等珍本重焕光彩。团队更因此荣获了安徽省图书馆“突出贡献奖”,成为安徽省古籍保护的中坚力量。

四、育才:以赛促学,以讲启智

传习所不仅是修复阵地,更是人才摇篮。2018年,“古籍保护与修复技术初级班”开班,为全省输送专业人才;2019年,“晒技艺·赛风采”古籍修复技能大赛掀起技艺比拼热潮;2022年以来,创建“安徽古保讲坛”品牌,每年邀请名家分享前沿成果,打造行业交流园地。

2024年,安徽博物院、安徽大学图书馆等5家单位挂牌“安徽省古籍修复技艺传习站”,形成全省联动的保护网络。

五、创新:古籍活化,文脉浸润

为了让古籍修复技艺走进大众视野,传习所打造“中华古籍进校园”“典籍中的安徽”两大品牌。通过展览、讲座、互动体验,将古籍修复技艺、古籍装帧艺术带入校园,走进课堂,引发广大师生及家长对非遗技艺、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优秀传统文化在江淮大地上蔚然向上,蓬勃发展。

站在新起点,从抢救一叶纸到守护一座文化灯塔,安徽传习所将继续用他们的指尖匠心赓续奋进之志;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使传统技艺焕发新的活力;用满腔的热情和执着推动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供稿:安徽省图书馆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