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韵试帖青云集合注》系清代光绪年间的散文注解集,杨逢春等辑,沈品华等合注。该书原四册,现仅存一册卷二,由竹纸制成,书身长23.4厘米,宽13.6厘米,不含书衣、护叶,共计65叶。全书纸张柔软、轻薄,呈半透明状,且存在水渍、皱褶、变形、残缺、粘连、酸化、絮化、断线、微生物损害等多重病害,破损程度严重,修复难度高。
修复前检测 摸清古籍“病情”
在开始修复《分韵试帖青云集合注》之前,有五件事要做。
开展实验检测,深入探究纸张物理特性及化学性质。通过测量古籍的长度、宽度,以及书叶纸张的白度、厚度、酸碱度、色差、纤维组成和吸水性等关键数据,对其状况进行全面分析。这些数据不仅有助于准确判断古籍的保存状况,还能为制定针对性的修复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书皮纤维与书叶纤维
建立修复档案,全面记录古籍的当前状态。修复档案应详细记录古籍的各项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书名、版本、总册数、总叶数、开本、分册数、封面、前护、封底、后护、内页以及分册总页数。此外,档案还应详细记录古籍的破损情况以及所采取的修复方案。在修复工作完成后,档案还应更新修复后的总册数、总叶数、开本以及原计划修复书叶和实际修复书叶的数量。同时,为了更具体地展示古籍的状态,档案中还应包含相应的影像资料,为修复前后的对比提供有力参考。
制定修复方案,确保古籍及其文字的完整性。在与指导老师深入讨论后,我们决定采用干揭法揭取,湿补法修复。具体操作为从书中间向两边逐步揭取,随后使用马尼拉纸进行加固,溜口纸溜口,补纸修补残缺部分。鉴于书叶下半部分残损处絮化严重,修复过程中还需使用塑料布进行铺垫,以固定书叶并防止进一步损坏。

修复前
准备修复工具,确保整个修复过程的顺利进行。此次修复所用到的工具有排笔、羊毛刷、喷壶、镊子、小针锥、铁锥子、竹起子、美工刀、剪刀、补书板、大理石板、压平机、裁纸板、吸水纸、糨糊等。
选配修复用纸,保障书籍的整体和谐与美观。在修复《分韵试帖青云集合注》时,依据书叶的酸碱度、色差、厚度、白度及纤维构成等数据,经过反复筛选与实验测量,最终选定“竹纸4号大”作为书叶修复用纸,这种纸张与原文纸张质地相近,能够确保修复后的书籍在外观上保持和谐统一。
修复中补破 恢复书籍原貌
拆书是展开修复工作的初始环节,这一环节涵盖拆线、拆封面、拆纸捻、编号及揭书叶等多个重要工序。《分韵试帖青云集合注》为普本线装书,无具体页码,故拆书时只需用剪刀轻轻剪断装订线,揭开封面并去掉纸捻,对书叶进行编号即可。一般而言,页码应编排于书脑下方靠近书脊的位置,以防装订后编码显露,影响古籍原貌。鉴于本书叶下半部分受损严重,故决定在右上角书脑处进行编号。前面的工作相对简单,真正的挑战在揭书叶。考虑到《分韵试帖青云集合注》的实际情况,我们只能谨慎地用手指或镊子拨动书叶边缘,寻找中间的空隙。随后,使用起子轻轻插入空隙,并以细致、缓慢的动作逐渐扩大书叶间的空间,直至整张书叶完全分离,随后按照此方法揭一叶,修一叶。
修补书叶是整个修复工作中最耗时、最费工的部分。针对不同的病害情况,选择恰当的修补方法至关重要。首先,在修书板上铺设一张与书叶相同大小的塑料布,并将需要修补的书叶正面朝下放置其上。随后,使用羊毛刷将书叶轻轻舒展,并喷洒适量水,直至书叶完全贴合在塑料布上。书叶固定好后,用羊毛刷多蘸些水,便于书叶完全展平、对齐,接着用毛巾将书叶上过多的水分吸走。
接着是溜口。将稀糨糊涂抹于书口,随后取一条宽度约为1厘米的溜口纸,一手捏住上端,另一手持其下部,将溜口条轻轻地从下到上贴在书口上,再用右手中指在溜口条上轻点几下,使其固定。随后,覆一张较厚的吸水纸,并用手掌来回按压,使溜口纸与开裂部分紧密结合。在此过程中,需留意部分书叶在溜口后可能出现糨水痕迹,待修补完成后,可利用水笔轻微润湿这些痕迹,待其干燥后,便会自行消失。

修复中补破
完成抹糨后,用大于絮化部位面积的马尼拉薄纸进行覆盖加固,由于书叶还存在缺损,需要在此基础上针对絮化及残缺部分进行加固与湿补。为避免两种纸叠加增加厚度,需小心地将多余的马尼拉纸撕除,再在残损部分边缘抹糨糊,并将配好的大于残损部位的补纸喷水展平,对好帘纹,借助羊毛刷刷于书叶背面。刷完后覆盖吸水纸吸水。接下来就是最考验耐心的步骤,借助台灯的亮光,用镊子撕去与书叶重合的补纸,这个过程为避免书叶和塑料布分离产生褶皱,要时不时喷潮书叶。待补纸与残损书叶的搭口在2毫米的范围内后,将书叶与塑料薄膜分离,置于吸水纸上,仔细检查,发现有未修补的部位则须及时返工,字体拼对有瑕疵的部分须揭取下来重新拼对。确定无误后,自然晾干即可。
有洞的地方,要在周边涂抹适量的稀糨糊。随后,选择一张与古籍颜色、纸质和厚度相近的修补纸,轻轻覆盖在已涂抹糨糊的洞口上。接下来,用一只手稳固地按住修补纸与孔洞边缘的接缝处,另一只手则沿着糨糊湿印轻轻撕去多余的纸张。此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修补纸与书叶粘结的部分,以便后续的捶平操作。若遇到纸张较厚难以撕下的情况,可用笔蘸取适量水分,在纸与孔洞边缘的接缝处划一道湿印,这样便能更轻松地撕下多余的纸张。
修复后装订 复原档案全纪录
在修补完《分韵试帖青云集合注》的书叶之后,就是复原装帧的环节。修补完成后,纸张在干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变形。为了恢复纸张的平整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将书叶喷水润潮后展平,并在其上下分别覆盖吸水纸和平面压板。其后,利用大理石板对纸张进行压实,以确保其完全平整。
书叶干透压平后,便可进入折叶环节。折叶时须按原折痕折回,即使原先的折痕有所偏移,也不必更正。若书口经过修复,导致原有的折痕不再明显,可将书叶轻轻抬起,对准栏线或叶边,借助光线进行折叠。需要注意的是,折叶时务必留意手指是否沾染了油墨或其他污渍,一旦发现手指变脏,需立即清洗干净,以免对书叶造成污染。
经过修补的《分韵试帖青云集合注》书叶,其表面会出现蓬松不平的情况,且洞口粘结处比原来多了一层纸,当书叶摞在一起,补过的地方会明显高于其他部分,因此需要将高出的地方捶平,使其与原书的厚度相同或接近。操作时,取大约二十页已经折好的书叶(不宜过多),将其天头与书口蹾齐,并将书口朝向自己,平整地放置在石板上。接着,用左手稳固地按住这些书叶,右手在修补过的地方以及溜口位置轻轻敲打。同时用手随时抚摸书叶,以便发现高出的地方。完成敲打后,再次确保书叶从书口处保持整齐,并使用喷壶喷洒适量的水雾,使书叶略微潮湿。随后,将这些书叶连同夹板一起放在压书机里压实,压的时间越长书叶的表面就会越平整。
经过精心修补和溜口处理的书叶,其周边可能会留有一些毛糙的纸边。为了保持书叶整洁美观,在书叶折叠后,需使用剪刀或刀具将其修剪至整齐划一。《分韵试帖青云集合注》采用了湿补法进行修补,因此在修剪时,需先用刀具将书叶的地脚或天头处的多余纸张裁去,然后再进行修边处理。
装订所用纸钉的材料为韧性强的皮纸,制作时裁切成长菱形状,后沿长边对折并再三折,然后从两端向中间逐渐搓捻,确保中间保留约1至2厘米不捻的部分。捻制纸钉时,需控制其紧松度,避免过紧。接下来,在古籍的前后分别添加两张与书叶颜色相近的护叶,将书口与天头对齐后平放在锥板上,并用镇块或铅块压住书口处。之后,确定纸捻的位置穿钉纸捻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双纸捻在穿过后要打结并剪去多余部分,两端各保留约1厘米的长度。最后,使用木槌轻敲打结处,确保其平整。
书皮分为上皮、扣皮、筒子皮以及包背等,《分韵试帖青云集合注》的封面封底属于扣皮,首先将修补的书皮裁切成比书叶四边各长出约2厘米大小,在台上放一块夹板,将书放在夹板上,书口朝向自己,将书皮居中放在书上,用铅块和镇块压住。在书口处放一把尺子,两手将书皮沿着书口向下磨蹭,形成一道折痕,按折痕将书皮回折,并在书口靠近中间部位点三四点糨糊,将折好的书皮粘住。转过书,使书脊朝向自己,按同样方法将书脊处的书皮余边回折,点糨糊粘住。再转书,使书根朝向自己,两手将书皮沿着书根向下磨蹭,形成一道折痕,按折痕将书皮回折,在书角处分别将回折的书皮重叠部分用剪刀依斜角剪去,成为斜角接口状,在书根中间部位及书角上点几点糨糊,将折好的书皮粘住。最后将书转过,按同样的方法将书首处的书皮余边回折,点糨糊粘住。
《分韵试帖青云集合注》属于四眼线装书,根据书的大小及书脑的宽度,用针锥在距离书脊1厘米处,划一条与书脊平行的划痕,之后参考书身长度,在它的1/10、4/10、6/10、9/10处确定书眼。同时将书正面向上放在锥板上,压上铅块、镇块,左手垂直扶铁锥子,右手持敲棒,敲击二至三下即可贯通。线装书多用丝线穿订,接着使用长约书身6倍的茶色丝线,两头对齐,成为双股线穿订。
最后一步就是贴签了。《分韵试帖青云集合注》签长约为书籍长度的2/3,宽约为书籍宽度的1/4。粘的位置在距书首与书口约3毫米至5毫米。贴签时将签条反面向上置于台上,左手手指按住签条,右手中指蘸厚糨糊,在签条的四周沿边每隔2至3厘米抹上一点。提起签条,将签条按正确的位置摆放在书皮上,用手指轻压使其固定然后再垫一张宣纸来回轻按,使其粘牢,最后放上夹板轻压,完成后补充相应的古籍档案即可。
《分韵试帖青云集合注》虽是残本,也是一部普本,但修复过程同样耗费了修复工作者的不少心力。这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对古人智慧的致敬。
作者:张凯凯,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何谋忠,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修复师
来源:藏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