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道
报道
学徒成长记 | 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广东传习所风采

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广东传习所成立于2015年12月,首任导师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修复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杜伟生,现聘导师为南京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邱晓刚。

广东传习所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指导下,依托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从学徒培养的精心规划,到修复技能的实践应用,为广东省古籍保护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

一、学徒培养

(一)基本情况

近10年来,广东传习所共培养学徒16人。以杜伟生和邱晓刚两位老师为核心展开教学,课程设计聚焦专题修复领域,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循序渐进,深入浅出。

学徒们系统学习了古籍和近现代文献的修复与装帧、装具制作、石刻传拓、西文文献装帧等技艺,并以严谨的态度将教学中积累的经验投入到古籍修复工作里,逐渐成长为广东省古籍修复领域的新生力量。

(二)传习特色

广东传习所的学徒除了广东省馆的古籍修复人员之外,还有来自广东地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多个系统的古籍修复人员,传习范围覆盖全省多系统文献公藏单位,独特的培养模式为广东省古籍修复队伍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更以其示范效应辐射整个岭南地区,带动区域古籍保护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修复成果

在杜伟生、邱晓刚两位导师的悉心指导和学徒们的共同努力下,广东传习所取得了丰硕的修复成果。截至2024年12月,广东传习所一共修复各类破损文献11万余叶,装订各类文献3000余册,包括善本古籍《檀弓》《书集传》《恕铭朱先生汇选当代名公四六新函》、普通古籍《百可亭摘稿》《古今尺牍墨迹大观》、民国书籍《广东建设月刊》《黄季宽先生言论集》、民国报纸《大光报》《经济旬报》和拓片《皇帝吊殷比干文》《玄秘塔碑》等文献。

来自不同单位的学徒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结合传习培训所得,多点开花,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传习所学徒也积极开展珍贵古籍的专项修复研究工作,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学徒申请并圆满完成“明正统十二年司礼监刻本《书集传》修复研究”项目,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添砖加瓦。

2024年9月19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广东传习所第一批学徒出师评审会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成功举办,第一批11位学徒全部顺利出师,标志着广东省古籍修复技艺传承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

未来,广东传习所将继续在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探索学习,砥砺前行,为推动我国古籍保护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供稿: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