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道
报道
南京大学图书馆藏珍贵古籍《资治通鉴节要续编》保护修复项目专家论证会顺利召开

2025 年6月6日上午,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字节跳动公益共同资助的古籍保护与利用公益项目“南京大学图书馆藏珍贵古籍《资治通鉴节要续编》保护修复项目”专家论证会,在南京大学杜厦图书馆会议中心召开。

本次专家论证会由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黄贤金主持,特邀国家图书馆原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原副主任张志清,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杜伟生,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全国技术能手朱振斌,上海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品芳,天一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金玉,浙江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浙江图书馆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修复组主管汪帆,南京大学图书馆原副馆长、南京大学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馆员史梅,以及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王沛、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周蓉参加会议。古籍保护领域的顶尖权威专家与南京大学跨学科项目修复团队齐聚一堂,共同为这部珍贵古籍的保护修复“问诊开方”。

黄贤金首先代表南京大学跨学科项目团队向莅临此次会议的专家表示了欢迎和感谢。黄贤金在开场致辞中强调,《资治通鉴节要续编》是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珍贵古籍,其版本稀缺性与文献价值亟需系统性保护,该修复项目也承载着社会各界对古籍保护的关注与期望。

王沛在致辞中介绍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字节跳动公益、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合作背景,强调当前的古籍保护正迎来“科技赋能”的黄金时代,传统技艺需要不断加强在科技方面的融合,同时也肯定了南京大学项目团队在跨领域协作上的探索。

周蓉在致辞中回顾了南京图书馆与南京大学图书馆的紧密合作。她强调,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离不开长期的实践探索以及经验积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推动古籍修复事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所在。

随后南京大学项目团队接力汇报了项目进展情况。项目负责人、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部主任李丹介绍了项目申报缘起,包括书籍的历史价值、文献稀缺性、装帧特色。修复组成员陈婧详细汇报了书籍的破损情况。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助理王晓亮教授则介绍了化学化工学院在古籍修复中的技术支持,包括对纸张纤维和纺织品的检测分析。南京云锦研究所文物修复部主任侍康妮针对古籍中丝织品的检测、颜色采集及修复方案进行了汇报。

专家组在听取汇报后充分肯定了项目团队修复方案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随后与会专家仔细察看了《资治通鉴节要续编》第一册的破损情况,并围绕“最小干预”与“可逆性”原则展开深入探讨。针对古籍的酸化情况、修复用纸的选择、书角的处理、丝织品老化处理以及杀虫入库等细节问题,专家们进行了具体的研讨。张志清指出,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明正德九年司礼监刻本《资治通鉴节要续编》为内阁大库原装,该项目的修复方案应成为一个样板,日后为其它同类项目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规范。

随着与会专家在评审意见表上郑重签字,《资治通鉴节要续编》第一册保护修复工程正式启动。这部承载中华文明记忆的典籍,即将在多学科力量的呵护下重焕生机,而此次论证会确立的“跨学科、跨领域协同保护”机制,也将为新时代的古籍保护事业书写浓墨重彩的南大篇章。

《资治通鉴节要续编》为明代前期刘剡编纂的编年体史书,接续南宋江贽《少微通鉴节要》,纂录宋、辽、金、元四代史事,以“崇正道而辟异端”为宗旨倡导华夷之辨,是明初正统史观的代表。该书收录明初存世史书,兼具史学价值与校勘价值,为明代重要的历史读本,曾远播东亚与欧洲。明正德九年(1514),武宗皇帝亲为其题御制序,交内府司礼监刊行。南大馆藏此本即为明正德九年司礼监刻本,历经五百余年仍保留当年原貌。开本阔大,纸墨精良,写刻精美,版式疏朗,钤“广运之宝”印章;装帧为明代内府典型的包背装,书衣以蚕丝为材质,色泽古朴典雅,手写书签与标序签书法精雅,尽显皇家风范,制作考究,兼具艺术价值与文物价值。该本已入选《中国古籍善本书目》(1268)与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07669),今存世较少,其中包背原装尤为稀见。

供稿:南京大学图书馆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