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道
报道
学徒成长记 | 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山东传习所风采

山东省图书馆修复室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末,2009年12月被原文化部评选为“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2014年11月,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山东传习所揭牌成立。

山东传习所现有外聘修复专家1名,中青年修复人员9名。2009年3月,山东省图书馆聘请全国知名修复专家潘美娣传授修复技艺,2014年潘老师成为山东传习所导师。9名专职修复人员均为本科学历,其中1人被原省文化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全省唯一的古籍修复“高技能人才”,2人为高级职称。近几年来,专职修复队伍人员保持稳定、修复技艺日臻精湛。2024年8月21日,山东传习所第一批学员顺利出师。

传习所现设有古籍修复室、古籍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纸库,总面积568平方米。

2022年山东省图书馆建成“山东省古籍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购进色度仪、耐折度仪、拉力仪等检测设备,为高标准开展古籍修复和技艺传习工作提供了充分保障。2016年1月,取得原山东省文物局颁发的“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同年3月,“山东省图书馆古籍修复技艺”获评“山东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10年来,山东传习所修复古籍近11万叶,同时聚焦珍贵古籍修复,注重以项目带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2016年底启动馆藏“天禄琳琅装具暨瓷青纸羊脑笺修复与研究项目”;明万历朱墨套印本《楚辞》、元刻本《楚辞集注》、明刻本《历代名贤诗旨》三个修复项目获批古籍保护与利用公益项目。

山东传习所积极构建全省修复网络,实施“山东省古籍修复初级学员培训计划”,第一批11名古籍修复初级学员在6名初级导师指导下,经过3年培训完成学习。

山东传习所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走进古籍体验日”活动,面向青少年推出冬令营、夏令营、研学活动,让他们体验线装书装帧及修复、雕版印刷、碑帖传拓、手工纸抄制、花草笺制作等。拍摄“未若清心对素书”系列短视频,打造“零基础学非遗”精品课程,宣传、展示、传承古籍修复基本技艺,新华社客户端、新华云等8个媒体平台同步直播,观看量超100万,社会反响强烈。

雕版印刷体验

传拓体验

供稿:山东省图书馆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