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道
报道
两会声音 | 科技赋能、活化传承、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盘点两会中的文化热词

“两会文化热词”满含民生期盼,当科技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当全民阅读滋养民族精神根系,基层文化服务打造家门口的“诗与远方”,中国故事扬帆出海,代表委员们以跨界思维勾勒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蓝图。让我们透过两会文化热词,触摸时代脉搏,聆听文明新声。

科技赋能文化创新

激活非遗生命力

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更激发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创新活力。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畅表示,当前中国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平台各自拥有独特的功能和特点,展现出强大的潜力和独特的优势。他建议,通过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加强跨语言交流和国际合作、推动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创新,同时培养人工智能思维与文化素养,引导我国人工智能平台的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认为,通过产业链整合推动文化资源向产业价值转化,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传播,还能有效带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他建议,继续加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构建可复用的传统文化元素数据库;培养更多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探索文化IP的全球化运营模式,通过主题展览、新媒体平台、游戏发行等渠道,实现文化价值的跨境多元传播。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国瓷陶艺书画院院长王一君建议,实施“非遗传承人梯队建设工程”,建立国家、省、市三级传承人名录动态管理机制,并设置中青年传承人专项扶持计划。此外,可以通过建设国家非遗数字云平台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运用区块链技术确权非遗数字资产,促进传统工艺振兴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协同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表示,通过自媒体、电商平台传递非遗信息的人日益增多,但其中存在信息不准确的问题。她建议围绕非遗不当利用开展一次专项跟踪检查,旨在厘清什么是歪曲,什么是贬损等问题。让人们在喜爱非遗、合理利用非遗的同时,保持尊重和敬畏。

活化传承

让千年典籍绽放数字时代光彩

古籍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从抢救性保护到数字化重生,从海内外版本汇聚到人才培养创新,典籍在数字时代焕发着新生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版本馆党委书记、馆长刘成勇认为,应锚定收藏主业,持续加强版本征集收藏,汇聚回流散佚在基层、流传在民间、流布在海外的中华文明典籍资料。重点推进散落古籍征集,对不具备存藏条件的古籍通过寄存代管或捐赠方式征集,动员私藏机构和民间力量积极捐献古籍善本和特殊版本,协调我驻外机构、出版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征集重要海外版本。

针对如何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古籍工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认为,一是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比如在社会力量捐助时采取税收减免等鼓励措施,让志愿者可以获得精神鼓励以及就业优先等奖励;二是要与社会力量合作,优势互补,进行相关的保护、推广,跨界联合,一起科学有效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如联合社会力量进行技术研发、材料制作,组织推广活动等。她表示,当学者们能更便捷地研究古籍,当孩子们愿意通过酷炫的色彩探索古籍,古籍才真正“活起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国家图书馆原馆长熊远明提出建议,希望档案馆与图书馆、典籍博物馆等有关单位加强协同合作,构建优势互补的长效协同机制。他建议,档案、文献部门可以协同抢占AI语料的制高点,不断地为AI注入内涵、灵魂和价值观导向,推动AI从单纯的技术工具向富有人类情感、创造力和价值观的智能体转变。“这不仅能够提升新时代文化发展的价值意蕴,更能让中华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音协名誉主席、山东艺术学院原副院长刘晓静认为,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和参与国际科技竞争迫切需要的高度,重新审视汉字古籍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关系,创造性开展工作,让汉字古籍“活起来”,让青少年接受中华文化深度滋养,进而把民族的古老智慧转化成为科技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罗天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对各类抗战遗址遗迹、抗战纪念设施的保护以及抢救性维修和文旅开发,并由此扩大到抗战名人故居等相关场所的保护与建设,将更多抗战遗址尽快纳入文物保护的范畴。对于暂时不能纳入的,也可鼓励民间资金参与修缮和维护。

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副编审米娜瓦尔·艾比布拉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人才的培养力度,其次要建立研学一体的培训平台,对在岗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充分发挥古籍领域专家的优势和作用,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工作。

深化全民阅读活动

共建书香精神家园

全民阅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石,为民族精神成长提供丰厚滋养。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12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内涵不断丰富,意义愈发深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黄志坚表示,阅读作为最基本的文化建设,已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民生问题。如何进一步深化全民阅读,让大众“看屏与读书”并重,通过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产生丰富联想、引发深度思考、感受精神愉悦,是我们特别关注的。

当看到政府工作报告中又一次出现了“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的表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副主席麦家深感欣慰,在他看来,“阅读不仅能让我们看到过去的路,也能照见未来的路。”

围绕推动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读者杂志社总编辑陈天竺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构建全民阅读标准化体系;二是培育专业化阅读推广人才队伍;三是强化资源整合与长效保障,推动跨部门协同机制,统筹资金、场地、人才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四是以省级试点为抓手,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标准+人才+评估”模式。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党委书记、理事长齐虎认为,要构建良好的阅读生态,一是需要加强阅读指导服务,协同家庭、学校、社区、图书馆多方力量,发展阅读指导专业人才队伍;二是确立阅读课程地位,融入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建立教学评一致性的阅读素养目标;三是扩大青少年读物供给,鼓励开发相关优质选题,推出优质出版产品,加大积极的政策支持力度;四是创新阅读推广方式,统筹各平台各渠道,以多种形式提升青少年参与度。

全国人大代表,贵港市图书馆党支部书记、馆长李燕锋认为,AI时代,推广全民阅读依然是我们的工作核心。无论科技如何发展,AI与阅读都不会对立,有了它们的联合助力,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时代文明。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福建省委会副主委、福建师范大学校长郑家建表示,阅读是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要立足“国之大者”,打造引领价值的阅读生态;要建设“书香校园”,打造开卷有益的阅读生态;要推进“纸数融合”,打造场景多元的阅读生态;要聚焦“家校社协同”,打造日用而不觉的阅读生态。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织就文化惠民网

从流动图书馆穿梭山野到数字平台覆盖阡陌,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扎根乡土到文化专员驻守村落,当文化服务与民生需求同频共振,方能奏响文化惠民的时代强音。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刘忠斌认为,应该鼓励和支持图书馆、出版社等机构开展流动阅读服务,通过汽车图书馆、图书漂流箱等形式,将阅读服务送到偏远山区、农村地区、建筑工地等,让更多群众能够便捷地获取阅读资源。同时加强阅读推广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深入基层开展阅读指导和服务,提升阅读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艺术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詹勇表示,“要不断探索创新文化服务形式,努力实现优质文化资源与基层群众零距离接触。”他建议,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需求和资源优势,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特别要加大对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的支持力度。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盘活更多优质文化资源,激活公共文化服务活力,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内黄县马上乡李石村妇联主席李翠利认为,文化振兴是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源泉,对于引领乡村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需要通过设立村文化专员岗位,建设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提升乡村文化建设从业者素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呼吁重视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图书馆建设,提高覆盖率,确保更多人能方便地使用图书馆资源。同时,要在学前教育中引入阅读活动,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和习惯。通过持续开展送图书、送讲座、送培训、送演出等流动服务,将高质量的文化产品送到农民朋友身边。

当前,各地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民进中央《关于推动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共享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提案》建议,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的保障机制;制定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和评价标准,规范阅读空间运营;探索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运营新模式。

讲好中国故事

助力文化“出海”又“出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随着《哪吒2》《黑神话:悟空》《原神》等极具中式美学的文化产品在海外破圈传播,如何让中国智慧与世界文明共鸣成为热议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鸿飞提出,中国文化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而且一定要走进当地人民的生活,得到当地主流社会、主流媒体的关注。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建议更加重视跟踪分析文艺作品“出海”之后的效果,推动它们真正实现从“走出去”到“留下来”,继续产生影响力,真正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全国政协常委阮诗玮建议,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准传播破圈“出海”。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增强互动性,把受众视角融入叙事过程,把受众体验落实到传播内容中,提供更加符合国际受众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编剧王丽萍建议,要对大众化的文化产品与相对小众、经典、传统的文化艺术进行区分,打造一品一策的“出海”模式。

全国人大代表、智慧宫国际文化传播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时荣表示,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日益提升,越来越多国外受众开始关注中国,想更多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学习中国。他建议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除加强国内人才培养外,还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海外高端文化人才来华创业,加大人才表彰力度,激发创新活力。

来源:学习强国、人民日报、新华网、求是网、中国新闻网、中国文化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档案报、中国艺术报、新疆人大、潮新闻、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中国少年报、人民政协报、出版商务周报、羊城晚报、福建日报、文汇报

整理:图书馆报郭桐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