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湖北传习所、北京师范大学传习所导师。1987年开始在国家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师从著名古籍修复专家肖顺华和顾书强,全面系统地学习了古籍与字画修复技术。参加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永乐大典》、西夏文献和已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样式雷”图档等国宝级重要文献修复方案的制定与修复工作。修复科研方面,与杜伟生共同完成的《纸浆补书机的研制》项目于1998年获原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

传授技艺,推动修复工作实现新突破
张平老师与湖北传习所
盛兰 湖北省图书馆
2007年,我刚开始学习古籍修复技艺时,就听闻过张平老师的大名,尤其佩服他修复过敦煌遗书、《永乐大典》、西夏文献等国宝级珍贵文献。那时跟张平老师的交集,都是他忙碌的背影和匆匆几句寒暄而已,满心都是后生对前辈的敬仰。
真正与张平老师结缘,要到2015年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湖北传习所在湖北省图书馆挂牌后了。那时湖北省图书馆新馆刚落成两年,百业待兴,我们也急需古籍修复专家的指导。张平老师的到来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张平老师是老北京人,行动言谈不疾不徐,对谁都是客客气气的。他到湖北传习所时,已过六旬,多年的古籍修复工作在他周身形成一股静谧的气场。大家都踟躇犹豫,不知道怎么跟这位“老专家”攀交情。倒是张平老师先咂摸出了这个味儿,自己东走走,西看看,不经意走到每个徒弟的修复桌前,看看她们的工作情况如何。
张平老师从打糨糊、折纸、钉线讲起,围裙一戴,有时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日子长了,大家熟稔起来,都拿着自己的修复作品前去讨教,做得好的,张平老师不吝惜夸奖,再给几句建议提升;看到做得勉强的,他也没有旧时候师傅的严苛,指着起拱的纸板说道:“你这是造了一座赵州桥呐!”一句话让大家都笑开了,张平老师接着分析容易造成起拱的几个原因,被说的徒弟也红着脸笑着接受了。
湖北传习所的古籍修复师都是清一色的娘子军,有从业十数年的“老手”,也有刚刚入门的新人,每个人的专业背景也不尽相同。张平老师找我要来一张每个人的信息表,仔细询问每个人的工作进展。隔了一天,老师把大家召集到一起,给每个人的职业发展都规划出一个大致方向。
张平老师经常鼓励我们说:“我能讲我所理解的技术动作、简单操作原理,以及多年来积累的对古籍的直观认识。但我希望看到一代比一代强,不要停留在现在的水平上。古籍修复技艺本身基于一个很复杂的对象,修复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操作技艺,还要对书籍的制作材料、书写材料、印刷材料等有深入认识,能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去掌握技艺才是我期待的。”
在湖北,张平老师除了培养省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师,还操心着全省的古籍修复工作。他跟着我们省内到处跑,宜昌、襄阳、谷城等地都留下他的足迹。每到一个地方,张平老师都要求去看看古籍书库,看看古籍存藏情况。一圈下来,他心里也有了数。2022 年初,张平老师与我们谈了好几次,“湖北的古籍修复工作还是要以项目的形式往前推进,时间不等人了”。
在各级领导支持下,2022年6月,湖北省历史文献修复项目正式在全省开展申报,最终有15个项目成功立项,为省内各市州提升古籍修复工作拉开了序幕。这 15 个项目中有两部佛经入选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立为重点修复项目,张平老师对它们的修复工作慎之又慎。做检测、编制修复方案、评审……他盯着每一项工作,在京广线上来回往返。在正式开始修复前,张平老师又到了湖北,郑重给大家开了个会,为大家加油鼓劲。他说:“干这行要有匠人精神,要精益求精,这样才对得起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贝。”
这些年下来,张平老师不止教授技艺,也关心传习所每位徒弟,每次来湖北都一一打听徒弟们的近况。忙完工作,闲坐下来,张平老师也跟大家讲他自己年轻的时候:“人这辈子长着呢,看我这儿,顺着命运的安排,踏踏实实一路下来,现在也不错。”也许,做古籍修复师就是应该这样踏踏实实一辈子。

传授技艺,也传授思维
张平老师与北师大传习所
葛瑞华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与张平老师相识已经17年了,在古籍修复与保护的路上能与老师一路同行,让我时时感到幸运、安心。
无私指导,情谊笃深
第一次认识老师是在2008年的第四期古籍修复初级培训班上,老师负责教授黏合剂的制作。老师讲解细致、操作熟练、态度和蔼,并且擅于创新。那年的培训班我任班长,常与老师有交谈,也深深感受到老师对古籍修复工作的热爱,对我们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师生情谊初结。
再次受教于老师是在2009年第一期全国古籍修复提高班上,当时书画装裱课老师因有急事未到,张平老师马上决定暂教我们书画装裱。后来在结业班的时候并没有人提到这件事,张平老师自己更没有提及,这种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钦佩!
工作期间,常遇到一些问题,涉及到修复的方方面面,让我第一个想到去请教的老师总是张平老师。每次打电话向老师请教,不但能解决眼前的问题,老师还为我提供多种选择、开拓思路,受益匪浅。师生情谊渐厚。
2017年我馆纸墙的糊制工作开始,由于之前没有参与过这个工作,需要请老师来专门指导。跟张平老师沟通之后,老师不计报酬,随叫随到,其时正值寒冬,路途遥远,可老师每次都准时八点到,步骤讲解细致,多次演示直到我们完全掌握,并提前预测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因此我馆纸墙工作的开展非常顺利。
2018年,跟张平老师相识后的第十年,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传习所成立,我与同事刘璐得以受教于张平老师门下,此后的6年多以来,我们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很多很多。
不厌其烦,倾囊相授
在古籍修复与保护技艺方面,老师重点教授了酸化古籍、发霉古籍、严重虫蛀等一级破损古籍的修复。在授课时,面对我们的问题,老师从不嫌麻烦,即使是相同的问题,只要我们略有不懂,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我们再次讲解,不但让我们知其然,更让我们知其所以然。听完老师的讲解,我们常常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不但掌握了修复技艺,还了解到操作背后的原理。
为完善我们的素养,老师还教授了书画作品的装裱,包括一色裱、双色裱等立轴的装裱,镜片的装裱,册页的制作等。装裱技艺的学习,不但锻炼了我们托、裁、裱的基本功,还让我们分辨了装裱与古籍修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结合我馆的馆藏特征,老师教授了拓片的修复与保护,让我们练习了拓片托裱与镶衬。经过6年多的学习,我馆修复人员的古籍修复能力得到了极大增强,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我馆自2017年开始开展古籍装帧课程进课堂的工作,此项工作得到了张平老师的大力支持与认可。老师从更专业的角度、更高的站位提出了很多建议,志在将古籍修复与保护事业在高校中推广开来。老师为我们指明了开展工作的方向与重点,其建议使得我们更坚定了推进修复课程进校园工作的决心。我馆这项工作一直有条不紊地开展,至今成为了业内的一个亮点,这都得益于老师专业角度的支持与建议。
言传身教,富于创新
张平老师对于我们素质的提高,不但表现在古籍修复技艺上,更体现在品格的锻造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跟张平老师接触过的,都会深刻地感受到老师平易近人、无私奉献、富于创新精神的品质。
跟老师学习的这十几年,与老师交往没有任何压力。他不仅会将修复技艺毫无保留教给我们,还会有意识地引领我们采用创新的思维方式,这一点对于从事传统技艺的每一个人来说尤为重要。正是在老师这种思维方式的熏陶下,我们的思维能够活跃,遵循基本修复原则的同时能够大胆开拓思路。老师的思维往往是“利他”的思维,在给我们这些后辈提建议时,会结合我们自身的特点、所处的环境给出最恰当的、最适合我们自身发展的道路与前景。
从老师的言语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古籍修复事业的热爱,老师从没有间断过对修复事业的思考,他思考的立足点从来都是修复事业的推广与发展。跟随老师修书,修的不但是珍贵的文献,修的更是人的性情。
来源:藏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