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图书馆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提升古籍类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案例入选2022—2023年度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
|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公布2022—2023年度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名单的通知》,《国家图书馆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提升古籍类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入选典型案例。

近年来,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字节跳动公益合作建立“古籍保护与活化利用项目”,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古籍保护,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合作范围和空间,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在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机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创新做法上,一是关注文物本体,重点支持古籍修复,缓解经费不足问题。以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为牵引,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发挥行业优势,在全国范围内推动10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获得社会力量资助,《永乐大典》“湖”字册等一批珍贵文献重获新生。二是注重传承保护,加强修复人才培养,提升队伍整体素质。通过举办古籍修复培训班,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古籍修复师实践技能得到显著提升。三是聚焦古籍活化,带动小众走向大众,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通过推出首部中华古籍活化纪录片《穿越时空的古籍》,开展“寻找古籍守护人”活动、公益研学、成果展、创意大赛、联合征文等多种方式,以更具创意、更接地气的手段传播古籍的内涵和价值。四是通过科技赋能保护,依托互联网助力数字共享。国家图书馆积极引入互联网企业支持,先后联合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字节跳动公益、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等机构研发“《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东巴文汉文合璧《创世纪》知识库”,与 PICO 、抖音共同打造古籍活化项目《古籍寻游记》,在科技赋能古籍智慧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在改革经验上,一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行业痛点,在借助社会资金灵活、高效的特点缓解行业难题的同时,依托专项基金助力使项目更加稳定、有效、规范,形成事业发展合力;二是坚持平台搭建,有效整合资源,各方发挥优势,在项目资源、古籍资源、人才资源、公益经费、科技赋能和传播渠道方面做好平台搭建与对接,将资源引流到各级各类古籍收藏机构;三是促成全流程保护,挖掘古籍内涵,吸引社会力量主动发力,实现《永乐大典》、黄河长江舆图、样式雷等珍贵文献实体保护的单点传播到内容活化的全链条传播。

在实施成效上,古籍保护线上线下各类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高度认可,各级各类媒体进行了多频次深度报道。《穿越时空的古籍》获得中央网信办颁发的“2022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荣誉,《古籍守护公益项目》系列活动获得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2022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奖”“2022年北京广电网络视听发展基金扶持项目”,《古籍保护与活化利用 合力赓续中华文脉》获得国家文物局“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

今年8月,古籍保护与利用公益二期项目正式启动。在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又一批珍贵典籍将在修复师的妙手中焕发新生,其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将得到进一步挖掘,历代古籍守护者们藏书、爱书、护书的感人故事也会为更多人所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