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道
报道
书藏有象 智化无穷——南昌市图书馆2024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

“晒书秋日晚,洗药石泉香。”晒书,又称曝书,在我国历史悠久,蕴含着浓厚的文人雅韵,其中晒书活动又以宋朝为甚,人们通常会定时将书籍拿出来翻晒,保持书页干燥,防止虫蛀霉变。

南昌市图书馆积极响应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号召,开展了中华传统晒书系列活动,通过手绘油纸伞、手作陶章、制作烧箔扇及珐琅书签与读者们深入挖掘古籍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技法技艺,推动古籍活化利用。

绘梦油纸伞,诗意绽芳华

油纸伞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用历史悠久,古籍中宋应星《天工开物》、沈括《梦溪笔谈》中有多处记载油纸伞的制作工艺。

活动伊始,老师讲解了传统油纸伞选材、制作工序及主要工艺流程,读者们纷纷探究起手边油纸伞的各处细节。随后老师介绍了在油纸伞上的绘画流程,并以莲花为例,示范描线、勾线、上色的要点,读者们纷纷围绕在老师身边聆听绘画细节。

读者们开始寻找自己喜欢的图样,先在宣纸上试出合适的比例、颜色,然后到油纸伞上进行绘画。

陶韵印心,匠艺传情

印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种类繁多,古籍中经常可见。其中陶印是中国传统篆刻艺术与陶瓷艺术相结合的一种民间传统美术,初见于晋,更多则出现于宋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随着老师对南昌陶印制作工艺的讲解,活动拉开了序幕。南昌陶印为低温预制陶瓷印坯,读者们纷纷从形状各异的印坯里挑选了自己喜欢的形状,随后开始了刻印。

在老师的指导下,很快大家便把心中所愿呈现在了印章上,有“福”“天道酬勤”“如意”等等,寄寓了读者们对生活的美好期望。经过老师上釉、烧制,这些印坯蜕变为了一枚枚古朴大气、个性鲜明的陶印。

绘清风,纳一扇清凉

“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如明月。”《团扇歌》中的团扇亦称“宫扇”,因其精巧雅致具有很高的美学欣赏价值,是古代文学及绘画作品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烧箔画与团扇碰撞成为了烁金流光的烧箔扇。

老师为大家介绍古籍中的团扇,讲解烧箔画的特点及烧箔扇的制作流程,烧箔并不是字面意思的“烧”,而是通过热处理或化学反应,使其产生原来本不具有的颜色。

读者们从画图、涂胶、烫烧、贴箔体验烧箔的制作工艺,烫烧温度不同,导致颜色变化不同,最后读者们制作出了各美其美的烧箔扇。

金丝绘梦珐琅美,书签载韵古籍情

书签,伴随书籍而诞生、成长,最早萌芽在东周至春秋期间,是便于阅读和查找的标记。随着发展,书签从单一的实用功能逐渐转向更丰富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

活动开始,老师先详细介绍了掐丝珐琅的历史发展,掐丝珐琅最初由阿拉伯国家传入,到了景泰年间,珐琅工艺臻于鼎盛。带领读者们欣赏掐丝珐琅名作,体会其五彩斑斓、华丽夺目的魅力,了解掐丝珐琅书签制作流程。

读者们从描图、上胶、掐丝、填料一步步亲手锻造一件属于自己的珐琅书签。

此次晒书节系列活动,不仅是一次对古籍文化的致敬与传承,更是一场心灵与艺术的盛宴。通过手绘油纸伞、手作陶章、制作烧箔扇及珐琅书签等互动体验,读者们深入了解古籍中的人文精神与技法技艺,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传承。

来源:南昌市图书馆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