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8月22日,我参加了“2024年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会议”,并在会议案例分享环节,做专家点评发言。
各位代表,听了11位同志的古籍活化案例分享,感觉享受了一场丰盛的古籍大餐,感谢你们带来的类型多样、形式活泼、有益有趣的古籍活化案例,让古老遥远的古籍有了温度与生命,温润激荡着我们的心灵。
会议安排我对本次案例进行集中点评。根据参加案例评审情况,结合多年从事古籍保护工作的实践,我谈谈对本次案例分享的三点认识。
一、什么是古籍活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指出:“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十余年来,我国古籍工作围绕古籍活化不断进行理论与实践创新,涌现出许多鲜活的实践案例。
“活化”一词来源于物理学,又称激发,指粒子(如原子或离子)从外界获得足够能量后,其电子由较低的状态能级跃迁到较高能级的过程。这一过程意味着一种质变。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从外界赋予物质能量,使其由低能的反应物变为高能量的活化复体,再由活化复体将能量释出,而形成生成物的过程”。
也有人将活化比喻为是化学中的催化剂,将一些“死”的东西激活,让它释放出能量。
从以上几种释义来看,“活化”的核心内涵就是要“激活”,从而发生“变化”。活是一种手段,化才是最终目的。
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志清认为,古籍活化是古籍保护的价值提升,是古籍阅读推广从小众走向大众的重要标志,也与新媒体、高科技、信息化紧密相连。
综上所述,我认为,古籍活化,就是利用“外在能量”“催化剂”激活古籍的内在特征与形式特征,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植入和融入到当今社会大众的生活之中,让普通百姓亲近古籍、喜爱古籍,能够感受到古籍蕴含的文化魅力,得到更加丰富的文化滋养。
二、本次案例特点
本次案例来自全国16个省(区、市)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出版社和文化企业,地区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反映了我国当前古籍活化的主要现状。归纳起来,古籍活化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1.对古籍内容进行活化;2.利用新兴技术对古籍进行活化;3.对古籍的装帧与印刷方法进行活化;4.对古籍资源进行延伸活化。
第一,对古籍内容的活化。
古籍活化,首先是要对古籍的内容进行活化,要让普通读者听懂、搞懂古籍的基本内容。但是古籍的文字、语法不同于现代汉语,对于社会大众而言,阅读门槛难度高。因此要从读者思维与角度看待古籍,以大众能够容易接受,并且是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
当前,图书馆一般采用传统经典方式和新型方式进行古籍活化,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融合。
图书馆传统而经典活化古籍的方式有:编制专题目录、开展讲座、举办古籍展览、珍本精品复制、影印出版等。近年来,古籍展览已经成为图书馆颇具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品牌活动。辽宁省图书馆李丹丹分享的“古籍传承与保护特展”、南京图书馆“百年过云楼书画精品合壁展”、甘肃省图书馆“四库全书展”等大型古籍展览都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
图书馆新型方式活化古籍的方式有:新媒体、戏剧、动漫、古代服装和美食复原等方式。图书馆尝试着利用这些“催化剂”和“外界能量”,焕醒激活古籍。
1.新媒体与古籍。由馆员撰写剧本,自主拍摄短视频,在哔哩哔哩、抖音、 微信视频号、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上播放。如南京图书馆史星宇“馆员说古籍——书林锦绣” 、广西北海图书馆李道海“典籍活化:守护文化之源 传承智慧之光——《文献活映》系列短视频为例”等案例,以影像方式呈现古籍内容,吸引大众关注古籍。
2.戏剧与古籍。将古籍内容或古籍背景知识与戏剧相结合,进行二次创作,为读者和大众带来新的体验。济南市图书馆刘迎晓的“戏剧与古籍 书中有戏——沉浸式典籍展演活动”,南京图书馆戏剧小品“世说新语”等案例,以戏剧表演方式讲述古籍,给读者带来沉浸式阅读体验。
3.动漫与古籍。以动漫形式引出名言典故事。邢台市图书馆和晓旭分享的“让经典‘动起来’——邢图自制微动漫《国学中的生活智慧》”案例,将古籍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易于少儿读者理解接受。
4.古代服饰、美食复原与古籍。从古籍中挖掘服饰、食品、行走工具等进行复原。北京服装学院“木兰服饰形象复原”“北魏司马金夫妇形像复原”,南京图书馆“食光机 (《随园菜单》)私房菜”“BOOK方物”等案例,富有趣味性和知识性,与生活息息相关,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兴趣。

第二,利用新兴技术进行古籍活化。
古籍数字化的根本目的是活化古籍,古籍数字化是活化古籍最重要的方法与手段。
在我国现存古籍中,数字化的古籍不超过8万种,且很多只是完成了初步的影像扫描,真正实现文本数字化的不足4万种,古籍中大量的异体字、生僻字、标点断句、释义等问题,成为当前古籍数字化的难点与障碍。
如何利用AI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古籍从库房到云端,探索实现全文检索、文本比对、自动标点、古文翻译、知识图谱等功能,为传统古籍整理研究提供更大便利,是当前的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苏州古籍保护中心沈黎的“从‘库房’到‘云端’——苏州图书馆古籍数据库的建立与发展”,超星集团叶艳鸣“智启古籍:AI赋能的数字化活化新纪元”,北京汉王李博“汉王古汉语大模型在古籍领域的应用”,北京美斯齐公司邓文博“AI技术助力数据库数据挖掘和数据可视化”等案例,为业界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样本。
第三,对古籍的外在特征,如古籍的装帧形式、印刷方式、手工造纸等进行活化。
当前 ,各图书馆都开展了关于碑帖拓片、雕版印刷、手工造纸、手订成书等体验活动。但多数图书馆只是零星碎片化的做法,没有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南京大学图书馆李丹分享的“传统印刷装帧体验与文化传承”案例,已经成为一门生动有趣的选修课程,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与喜爱。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应该进行推广。
第四,对古籍资源进行活化。图书馆对古籍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开发古籍文创产品;组织读者“跟着典籍去旅行”,以文化走读形式进行古籍阅读推广和研学活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图书馆刘洁“贯古穿今,‘汲’活记忆——特色文创体验活动助推书香巴彦淖尔建设”案例,以及浙江省宁波图书馆、江西省萍乡图书馆利用古籍开发的文创产品也很有地方特色,充满古韵和文化底蕴。江苏淮安市图书馆“跟着古籍游淮安”、济南市图书馆的“跟着典籍游济南”、苏州吴江图书馆“古籍中的吴江”的做法值得借鉴与学习。
当然,在本次案例的评审中,也发现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特别是有些在案例写作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所以下面谈一谈关于案例的写作问题。


三、如何撰写案例
案例写作是图书馆员的必修课。案例写作不仅仅是一个记录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生成的过程。如何选题、选材、裁选、组织与结构,并赋予该案例故事以特定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一个记录和表达的过程,更是一个创造性的知识生成过程。
案例与工作总结并不相同,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要求。因此,写案例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1.一个好案例必须来自于工作实践,内容真实可靠,经过完整运行并取得成效。
2.一个好案例必须是讲一件(类)具体的事件,而不是一份工作总结。
3.一个好案例必须是一个(类)典型问题或典型事件,没有典型性不算好案例。(图书馆弘扬传统文化——文献修复、家谱制作、非遗、拓片木刻)(体现创新,起到示范和借鉴作用)。
4.一个好案例必须重点突出一个主题。(图书馆文旅融合——内部:建筑、特藏、活动;外部:研学走读)(切忌东拉西扯,难以把握事件的主线)。
以上就是我对此次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的案例点评,讲得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来源:雨过天青云破处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