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晓梅,中山大学图书馆资深古籍修复师,在文献修复与保护方面深耕多年,是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中山大学传习所及安徽传习所导师,也是中山大学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实践课指导老师。
导师、工具研发商、摄影师、理发师……
她身上有太多标签
张珊珊 中山大学图书馆
初识肖晓梅老师,最大的感慨就是:她的“人脉”怎么那么广!研究生要发问卷调查表,找她帮忙,回收率能接近百分百;她带研究生去华东、走西南、访陕甘晋豫等地,所到之处与同行相当亲近,没有半丝客套。似乎全中国,只要是做修复的,不管来自博物馆、档案馆还是图书馆,不管修书、修字画还是修青铜、修壁画,她都认识,都是她的朋友。对此,肖老师的解释是:“修复的圈子就那么大,自然认识。”但当我看到曾经在中山大学图书馆实习的南京艺术学院毕业生陈龙结婚时特意带着新婚妻子从江阴来广州“敬酒”,我想,肖老师的好人缘绝不是那么简单。我问肖老师,陈龙为什么那么尊重她?她笑着说:他来实习的时候,潘老师(潘美娣)和我毫无保留地教他,真心待人,人家是能感觉到的。

是的,与肖老师相处,你能感受到她对人的热情与真诚。黑龙江省图书馆的同行来中山大学参加培训班,顺道取管理传习所的经,肖老师不但嘱咐我要把中大传习所的情况事无巨细地说清楚,自己也一番“输出”,从广东、福建讲到四川、安徽、辽宁,把她所知道的不同传习所的不同模式、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讲了个遍,为黑龙江传习所建设出点子。档案馆的同行问硫酸拷贝纸的修复方法,本来一句话“没修过,不清楚”就能打发过去的事,肖老师硬是和硫酸纸死磕了半个多月。那段时间,她的桌面摆着各种型号的胶黏剂,在硫酸纸上撕口子一遍遍地试,薄涂、厚涂,自然干燥、撤潮压平……现有成品的效果不理想,她打电话给供货商要来新样品接着试,甚至“动用”了在化工学院工作的老邻居和华工制浆造纸工程实验室的造纸专家,细细询问纸张特性及与之相配的胶黏剂属性,换着比例混合成品继续捣鼓。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她要完成课题项目。殊不知这只是微信上的一个留言,就让她竭尽所能地帮着解决问题。

肖老师在每一届研究生实践课上都会这样自我介绍:“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都可以问,我很‘好为人师’的。”于是,有一次,一个新生课后怯生生地找我们,犹豫再三地开口:“老师,‘好为人师’不是一个好词。”听后,肖老师和我哈哈大笑。肖老师不是一个自以为是、傲慢且喜欢说教的前辈,她只是用自嘲的口吻幽默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只要学生愿意学,她一定倾囊相授,绝不藏私。
一个如此热心肠的人,在日常工作中为了锻炼学徒,让大家独立思考、摆脱依赖心理,却又经常“耍无赖”:“只要别让我做,你怎么做都行。”然后放手让学徒自己尝试,直到遇到困难才适时提点。肖老师自有一套“霸总”逻辑,她用自己的方式激励学徒迅速成长。学院拍古籍修复通识课程的慕课,她以自己“老了”不上镜为由,把课程任务交给了年轻人。学徒写的文章被退回修改是常事,一稿二稿三稿改得人直哭,但她也只是一边安慰“等我回来请你吃好吃的”,一边绝不松口。最近两年,她又开始高频输出另一个成语:“名师出高徒”,为了让我成为名师,你们要努力,不许“躺平”!好一个反向成就。就这样,我们这群“鸭子”被赶着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在修复中心,肖老师有着多重身份。她既是我们的传习导师,又是修复工具研发商、修复室理发师Tony,还是逢年过节同僚聚餐的主厨、外出活动捕捉美好瞬间的摄影师……我对肖老师的称呼也经常变换着,有时叫“肖老师”,有时叫“阿妈”,有时又成了“梅姐姐”。因为在我心里,她是为我传道授业解惑的引路人,也像给予我温暖和无私关爱的母亲,还是一个“无赖霸道”让人又爱又“恨”的大姐姐。

把时间和爱“缝”进古籍里
张黎俐 四川大学图书馆
在我的生命经验里,有这样一位女性:她既是师长,又如亲人,她既是远方的智者,也似身边的朋友……从业十年,她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我。

高山仰止,人生初相识
去年是我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第十年。十年里影响和帮助过我的人不少,肖晓梅老师是最特殊的存在。2013年7月,我参加了人生第一个修复培训班——西文古籍修复初级班,从此开启了和肖老师的师生情缘。临行前,同事跟我分享了肖老师各种好。于是满怀好奇、期待和向往来到了广州。如果说中山大学图书馆是一方沃土,让我生根发芽,肖老师就是暖阳和氧气使我茁壮成长。那时的我是修复小白,对肖老师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只是默默跟她学习修复技艺,然后远远地仰望她、欣赏她,这也是我和肖老师的初相识。

良师益友,生命中有温度的指引人
后来我陆续参加了西文古籍修复提高班和研修班,成了中山大学的“常客”。在那些与老师共同学习、一起生活的时间里,我发现她注重思考、喜欢提问,常常与我们交流探讨对不同修复方案的剖析;她善于倾听、不急于否定,常常通过辩论和引导让学员突破自己的思维局限;她希望我们不仅能掌握扎实的修复基础,还能成为一个有思考、想法和担当的人;她关心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即便身处异乡也能感受到温暖的爱意和真心。她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渐渐成为生命中有温度的指引人。

心系传承,关爱年轻一代的成长
肖老师总是心系我们的学习,关注年轻一代的成长。记得在四川省级古籍修复技艺大赛的修复实录视频里,当她发现我做到结构还原阶段——缝线的动作不规范时,马上与我联系,毫不留情地指出错误并告知规范的手法。后来她外出路过成都,刚安顿好酒店便让我带着样书过去,亲自示范缝线手法,然后便站在一旁,手握“戒尺”看着我反复练习,直到熟记于心。从此,每当我做到“缝线”这道工序时,肖老师严厉的形象便会历历在目,生动到让我不敢有丝毫松懈。我深知作为一名古籍修复师,唯有苦练技术、秉持一颗匠人之心,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无愧于我们的工作使命。
如果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位理想的老师,在我心里一定是肖老师的模样。她温润平和,从不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相处起来舒适有度;她言传身教,从不保守私藏、语焉不详,教学过程如春风化雨;她有坚定的步伐和温暖的微笑,她的魅力源自内心的自信和智慧。修复,是她愿意投入时间与精力的事业,她在其中成就了自己,也照亮着他人,不断释放自己的能量。
古籍修复的传承者
李璇 山东大学图书馆
最近一次见肖晓梅老师,也是我从中山大学毕业后与老师的第一次见面——她应邀来我工作的山东大学图书馆指导古籍修复工作。见面时,我们可爱的肖老师依然笑容满面,与三年前并无分别。是的,说起肖老师,首先浮现在我脑海中的便是她的笑脸,笑呵呵地给我们上课,抓住我们小错处时笑呵呵地用尺子“惩罚”我们。虽然她在的地方总是充满欢乐,但欢乐背后是她对我们的严格要求。肖老师常说:“古籍修复最讲究细致,步骤虽然不多,但环环相扣,每一步都要做好,任何一点儿小毛病最终都会影响整体的修复效果。”这也是让我印象最深刻、最受用的一句话。参加工作后,我也时刻牢记,修复时不敢有丝毫马虎。

由于我单位的修复工作属于起步状态,遇到的问题不少,肖老师来指导期间,几乎每天都是从上班到下班一刻不停地给我们讲解,或解答疑问,或探讨修复方案,或分享自己的经验,或指导工作流程和制度,手把手带我们进行修复,短短一周,已让我们受益匪浅。这一周,也仿佛让我回到了在学校上课的日子。
教学中,肖老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数十年的古籍修复技艺和经验传授给我们。不同于传统的师带徒,肖老师不仅手把手地教,而且为了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东西,还将自己的感觉和经验转化成了可见、可说的知识,详细地解释每个步骤的手法、要注意的问题……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
教学过程中肖老师还非常有耐心。刚接触修复时,我遇到问题,难免会有急躁或者沮丧的情绪。记得第一次完成“金镶玉”,书芯和衬纸没有很好地贴合在一起,影响了整体效果。肖老师仔细地给我分析原因,再次示范了怎么折书口,鼓励我不要怕做错,大不了就重做。“返工”也是肖老师在课上常说的一个词:“做一次哪行,返工!”“没事没事,不要怕返工,多做几遍就会了。”确实,练好修复技艺,无他,唯手熟尔。
数十年日复一日的修复,已经使肖老师拥有了丰富的经验与精湛的技艺,但她没有故步自封,不受困于传统的修复技术,主动接触新技术、新思想,在课上经常会给我们讲一些她的所见所闻,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一直保持严谨、审慎的工作态度,我们也因此受益良多。
肖老师为人热情,乐于与同行分享、交流经验,回想起华东游学之行,我们跟着肖老师“行走江湖”,一路畅通,也是得益于她的盛名和人缘吧!
得遇良师,何其有幸。肖老师千里迢迢来我单位指导工作,其间谈起此行的原因,说:“这不孩子在这儿嘛,我过来看看。”让我深受感动,倍受鼓舞。指导结束后,肖老师便飞往上海给她的老师潘美娣庆祝生日,我想,所谓传承,大概就是如此:承蒙师恩,传道授业,延续着的不仅是古籍修复技艺,也是深厚的师生情谊。
来源:藏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