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沙,国家图书馆退休文献修复师。1980 年进入国家图书馆,2013 年退休,一直从事古籍修复工作。2019 年被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聘为传习导师。曾参与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天禄琳琅”修复以及“天津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残片修复”等重大项目,修复明刻本《晦庵先生朱文公集》、清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以及明金陵版《本草纲目》、宋本《礼部韵略》、明正德《五音类聚四声篇》等国家珍贵古籍。
我眼中的边沙老师
敬业、温暖、低调
田婷婷(国家图书馆)
我眼中的边沙老师是一位兢兢业业、爱岗敬业的前辈修复师,可亲可敬,温暖且低调。不少前辈修复师给我的印象都是如此,边老师是其中的代表。
初来乍到的暖心关照
2009 年自中央美术学院硕士毕业后,我到国家图书馆修复组工作,最初便与边沙老师在同一间屋子。至今仍记得工作之初参加在我馆举办的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时,学员多,为了给别的学员留下足够的实践空间,我会时不时在组里完成实践练习及任务。我人生中第一次做四合套,就是在我们修复室,是培训上课后要求完成的作业。第一次做,我难免有些手忙脚乱,边沙老师和李英老师看我没去吃饭,就主动伸出援手,给予碰到困难的我不少温暖与帮助。这是与前辈老师们在一起的好处,言传而身教,只要你有困难或问题,她或他必定知无不言,毫无保留。
带我一起修书的日子
我是书画修复专业毕业,所学虽与古籍修复有区别,但也有相通之处。入馆初,便被分配跟着老师们一起修一套大部头的《晦庵先生朱文公集》。
我分修的书册主要是虫蛀破损,边沙老师也是参与老师之一,所以有问题我也会向她请教。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由于是第一次修古籍,我的压力有些大,就想尽快修完,但限于手生,只能从时间上弥补,尽量赶一赶,因此就一直低头补书。边老师她们看到了,会亲切提醒我要注意休息并适当活动颈椎。她们是过来人,深知低头时间久了会引起颈椎不适,也饱受颈椎问题困扰。初时我并不以为意,直到后来颈椎有些不舒服,才意识到她们的良苦用心。
后来,我们又一起修一部 30 多册的明金陵版《本草纲目》。在边老师等前辈修复师的带领下,我们在小屋里用红茶浸染纸张,修复完成后做成金镶玉,包角、扣皮……那是我第一次修复需要做成金镶玉的古籍,过程中细节方面要注意什么,我先看她们做,再自己实践,有问题再看再问,在反复的观摩、实践中自己的技艺也得到有效提升。
午间散步的闲聊
边老师、李老师午饭后喜欢散步,我常跟着一起,刚工作时如此,后来她们退休后因临时任务回来时也是如此。散步的时候我们一般会闲聊,我最爱听她们说起当年刚学习修复时的事情。印象最深的是她说自己学艺时的情景:当时,肖(顺华)师傅虽然在工作之外会说说笑笑,对后辈非常爱护,但在修复时总是一丝不苟、很严厉,有时透过老花眼镜抬眼看过去,她们不自觉就害怕……从她的言语间我能想象那个情形,画面感十足。相比起来,我们现在的技艺学习要幸福很多,老师们虽严格要求,但十分亲和,不懂的只要你问,她们就会说、会演示,生怕你学不会或没听懂。

我们一起去过山东、山西,也一起去过八大处、北京大学捡橡碗子,这些集体活动使我们在工作内外都相处融洽。以边老师为代表的前辈修复师经验丰富、技艺了得,但他们一辈子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古籍修复岗位,为无数古籍续命,是爱岗敬业的代表。正是有她(他)们在前面带路,我们心里才格外有底气,才能走得正行得稳,最终接过古籍修复保护的接力棒,然后再传递下去,使古籍修复技艺继续在古籍保护事业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如同优雅舞者的古籍修复师
王莹(辽宁省图书馆)
在古籍修复的学习过程中,我有幸遇到了一位手艺精湛、温婉尔雅的老师,她就是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的边沙。在古籍修复的世界里,她如同一位优雅的舞者在历史的长河中翩翩起舞,以高超的修复技艺,将古籍历经岁月的痕迹逐一抚平,赋予那些沉睡的古籍以新的生命。
2021年6月,边沙老师来到辽宁传习所任教,她为人非常低调,宁静温婉又和善大气,让人愿意亲近。在古籍修复的教学上,她细致且充满耐心,无论是多么困难的修复工作,她总是有办法给出最好的修复方案,最大限度地保护并修复古籍;在生活上,她又是一位充满爱心的长者,包容年轻人的不足,鼓励陪伴我们成长。
通过教学指导,辽宁传习所的每个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于是在2022年8月中旬,边沙老师再次来传习教学时,我们开始挑战更高难度修复项目。辽宁省图书馆藏有4万多册罗振玉藏书,其中,宋、元版书30余部,明刻本100余部,明清抄本200余部,罗氏稿本近30部,题跋本60余部及朝日版本近400部。

此次,我有幸跟随边老师学习修复了一册破损严重的明版罗振玉题跋本古籍《裔乘》。《裔乘》整册呈现不同程度的絮化、粘连,有水渍、霉斑,局部纸纤维发生明显糟朽、碎化。如果没有边老师的指导,我们不敢轻易动手修复,可是这册古籍已经有了大面积的褐色斑块,如果不及时修复,下一步褐色部分可能发生大面积的糟朽粘连。
在修复《裔乘》的过程中,边沙老师手把手地传授我如何科学地分析纸张的质地特性,进行选纸染色,如何运用恰当且温和的方式对书籍进行除尘除霉,又如何凭借对纸张特性的独特理解进行精准修补,让破损的部分得以重生。她对于每一个环节的严谨把控,每一步操作的细致入微,无不展现出她对古籍修复这一传统技艺的敬仰与热爱。
边沙老师一边修复一边讲解,操作干净利落、行云流水。我们看起来书叶在边老师手里都好像很“听话”,做起来并不难。可真到了自己手里才发现知易行难,书叶已经絮化到不能沾水,遇水就化成一团,必须按照老师教授的方法,在补纸和薄皮纸上涂糨糊,用衬纸托着反向上到书叶上才行。但又要求补得平整、不错位,真的是困难重重。然而,边沙老师并未急于求成,而是用她那沉稳而坚定的目光鼓励我去直面困难,勇敢探索。她的话语犹如一剂强心针:“修复古籍不能着急,要相信你自己的能力。”在边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克服了自己的畏难情绪,谨遵老师教导,学着老师的样子和手法一叶一叶地去修补。

历经数月的艰辛努力,《裔乘》终于在我们手中重焕生机,宛如被唤醒的精灵,诉说着四百年前的故事。这段向边沙老师学习的日子,不仅仅是我学习古籍修复技术的历程,更是我人生中一段深刻的心灵成长与精神升华之路。
从始至终的“隐隐期盼”
廉玲睿(辽宁省图书馆)
2021 年 6 月,我调到辽宁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工作。初去时便听说不久会有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的老师前来授课,且纷纷议论说是个大美女。隐隐的期盼就从那一刻升起,分不清是学生对古老修复技艺传承的渴望,还是女孩子内心对美的向往?
与边老师初见是在当年 6 月中旬的一个清晨,当时的感觉如同春风拂面。老师的眼睛明亮深邃,眉形柔和流畅仿似新月,微微笑着的样子让人感觉宁静又温暖。传授技艺的过程中,边老师总是那么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在了解全组修复人员经验情况后,她专门制定了一套基础教学和精进技艺相结合的教学方案。一边带领师姐们选择适合拓展修复经验的破损古籍,制定修复方案,选纸染纸……在实践修复过程中给予现场指导。一边又带着我从零开始,清理、清洁、展平、打糨糊、选修复用纸……老师与我并排而坐,边修复边讲解,我则边学习边实践操作。

边老师不但修复技艺精湛,而且耐心细致。作为一名修复新人,我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总是很多:技艺的陌生、经验的匮乏、情绪的慌张和胆怯等。面对我的问题,老师总是能及时发现,耐心倾听,然后用温和的语气和我交流,引导我思考总结经验,排除心里的疑问和顾虑,再予以指导纠正。边老师告诉我,要静下心来慢慢地与古籍“交流”、与纸张“沟通”,每一张纸都有自己的厚薄、韧性和质感,修复中要细致严谨,不要着急。
2022 年 8 月,边老师再次来辽宁传授技艺,我已经不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新人了,但是对于没有修过的破损类型,我在制定修复方案时还是有些顾忌。边老师听了我的方案,给予肯定,鼓励我大胆地去修,并提醒我修复过程中可预见的修复问题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老师的鼓励使我坚定了信心,独立修复完成了我人生中第一部古籍《伤寒医诀串解》。这一次的传授时光随着我学习经验积累的增多和拘谨的消失变得轻松,学习技艺的同时和老师的互动也多了起来。

边老师不愿意给别人增加麻烦。她理解学生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她总是尽力简化教学流程,优化教学内容,针对我们的技艺薄弱之处进行重点指导。几次午休散步,她总是在聊天中了解我们所求知的重点,在下次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能有效地利用起来。老师拒绝上下课来回接送,每天都是自己步履轻盈走来为我们授课,我们不忍,她却总是说:“我喜欢走路,多走走路更健康。你们路途太远,更辛苦!快早点回去休息。”
无论是与边老师“取经”还是聊天,她总是不疾不徐,眼神总是那么柔和,仿佛能洞察人心。面对任何人的困扰,她愿意倾听也给予最真挚的安慰和支持;她从不大声说话,发声总是轻柔而悦耳;她的动作总是那么优雅而得体,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一种从容和淡定,宁静而美好。
我也终于清晰了自己当初升起的“隐隐期盼”,那期盼就好似孤身行路,当你回望来路,老师依旧温婉如初见,微笑着对你挥手。
来源:藏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