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道
报道
推进古籍整理保护,加强地方文献建设 | 图书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上持续发力

随着中央《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以及各地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图书馆界古籍整理与保护事业呈现喜人景象,特色地方文献不断充实,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贡献图书馆力量。《图书馆报》特采访国内重点公共图书馆,就其取得的成就与举措进行梳理,综述如下。 

首都图书馆

科技赋能

将馆藏古籍资源进行数字开发

数字技术正在赋予图书馆新的文化内涵和服务路径。馆藏文献通过数字技术在云端呈现,让书库的文献走出隐秘的角落,走进大众视野,获得突破时空限制的生命力。首都图书馆拥有近50万册(件)古籍和16万余册(件)地方文献,自主开发建成“北京记忆”“首都图书馆馆藏古籍珍善本图像数据库”“典藏北京”等特色数字资源,国内外的读者均可阅览。

“北京记忆”网站

“北京记忆”将图书1200种,金石拓片3300幅,舆图600余种,北京老报纸、北京历史照片、地方政务公报、旧京老戏单747幅等全部数字化,从整体上呈现“老北京”的历史魅力与“新北京”的精神风貌;“首都图书馆馆藏古籍珍善本图像数据库”共收录148部珍贵古籍和馆藏特色文献;“典藏北京”已完成行走北京、近史重寻、旧京戏楼等13个系列,112集,真实、全面、科学地为公众重述北京的点滴。近期,首图与抖音合作将珍贵“牡丹亭”古籍数字化,公众可以更便捷、更高效地在线阅读和检索,并通过“牡丹亭公开课”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古籍走向大众。

北京中轴线专题文献展

融会贯通

将优秀文化融入阅读服务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具有独特魅力,并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让沉寂的文献资源“活”起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优秀文化挖掘出来,辅以图书馆专业的信息开发,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产出图文、音视频等内容,并策划开展丰富多元的阅读活动,润物细无声般传播文化。近年来,首都图书馆坚持融会贯通,让优秀文化融入文献服务、阅读活动、社会教育,积极探索“体验式、沉浸式”活动模式,激发大众阅读的主动性,引导大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如“少儿胡同研学”“中轴线走读”“日下晒书”等活动,提炼书中的精华内容,通过实地行走或亲身体验,从小切口彰显大文化。


“历史文脉,城市记忆”——“阅读北京”少年儿童行走胡同活动


首图原创国产电视动画片《胡同漫游记》

湖北省图书馆

古色悠然

让古籍走进群众生活

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联合省内各古籍收藏单位,努力打造“古色悠然”古籍活化利用宣传推广服务品牌。一是挖掘古籍文献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推出系列小视频,宣传古籍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文化价值。二是服务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举办大型古籍文献开发成果展。如华夏晒谱节、《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湖北巡展、湖北省古籍保护工作成果展,湖北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等。其中,7月23日,首届华夏晒谱节暨湖北第十四届晒谱节在湖北省图书馆开幕。首届华夏晒谱节暨湖北第十四届晒谱节是“2023年中华传统晒书大会”系列活动之一,在国家图书馆及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下,省图联合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共同主办,湖南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十堰市档案馆、思绥草堂协同举办。六馆联动共数家珍,开全国先河。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古籍文献宣传主题活动,如馆长晒国宝、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等。多维度展示湖北省古籍保护成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古籍走进群众生活。


首届华夏晒谱节暨湖北第十四届晒谱节系列活动之一——主题家谱展


“寻脉筑文 谱古绘今——少儿阅读+非遗进行中”家谱文化传承活动

鄂图藏珍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籍整理是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联合省内各古籍收藏单位,对馆藏古籍文献整理加工。一是按照古籍文献编目规则进行编目,形成馆藏古籍书目数据库,供读者检索、查询;二是在书目的基础上,根据古籍文献内容,编纂专题目录、图录,撰写书志、提要;三是进行数字化扫描,建设特色古籍数据库。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成体系进行古籍开发整理工作,古籍整理编纂成果出版在中部地区居首位,全国前列。目前出版成果总数达到350余种,3000余册。

与此同时,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参与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项目,编纂出版《续修四库全书》《中华大典·文学典·明清文学分典》《中国古籍总目·丛书部》《湖北省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武汉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等。许多项目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编纂出版《湖北省家谱总目》《日藏珍本湖北方志丛编》等。承担省级古籍整理出版项目,出版《荆楚文库·方志编》《现存湖北著作总录》《徐行可旧藏善本图录》等。此外,湖北古籍保护中心还系统性地选择全省各古籍收藏单位的珍稀古籍文献、地方文献、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文献,影印编纂出版《崇文书局版刻丛刊》《民国时期预约样本辑存》《鄂东王氏未刊稿丛编》《恩施州图书馆藏饶应祺稿本文献》等;珍贵古籍仿真影印《方元长印谱》《南宋四家律选》《太师诚意伯刘文成公集》《茶董酒颠》等。

为了紧跟时代步伐,湖北省持续推进古籍数字转化。湖北省古籍数字化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扫描,建立古籍文献对象数据库。二是对古籍文献对象数据进行精细化标引,形成古籍文献专题数据库。目前,全省古籍公藏单位数字化古籍2000余部100万余拍。发布的《湖北方志》数据库,上传方志164部108406拍;《湖北家谱》数据库,上传家谱256部254915拍,并投入专项经费建设全省古籍数字化统一服务平台。

安徽省图书馆

注重地方特色馆藏体系建设

传承徽风皖韵

安徽省图书馆致力于地方文献资源的搜集、整理与利用,截至2022年底总藏量达400余万册/件,数字资源总计909TB。形成以地方文献书目数据总库为核心,地方戏曲、红色文献、安徽作家作品等专题数据库为补充的地方文献数据库架构,数据总量10万余条。特别是促成章伯钧家人第三次向该馆捐赠古籍38部452册,成为业界佳话。组织对章氏专藏进行整理研究,正式出版《安徽省图书馆藏章伯钧珍藏善本书志》,章伯钧珍藏善本407部3716册得以完整展现。


第三批章伯钧藏书捐赠安徽省图书馆表彰暨评鉴会

加强古籍保护利用

建设重点文化工程

认真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推进实施古籍分级保护。完成全省公藏单位64万册古籍普查登记,出版普查登记目录8部。出版《安徽省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等,成立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安徽传习所,申报全国古籍修复中心,获批省级“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典籍中的安徽”系列宣传写入安徽省《关于推进新时代安徽古籍工作的若干措施》。包公主题典藏古籍文献展等让书写在古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立体鲜活起来。落实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项目建设,推进安徽省节点项目申报。自建“徽风皖韵”看安徽系列文化专题片、动漫等676集,建设地方文化数据库14个。为贫困地区配备智能服务设备,47个县级馆实现“互联互通”,310多个乡镇文化站和文化驿站完成提档升级。


安徽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师耿宁正在修补古籍书叶


安徽省图书馆修复的徽州休宁《鱼鳞图册》(明万历木活字印本)修复前后对比图

山东省图书馆

贯彻“两创”方针

进一步拓展“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

山东全省公共图书馆已建成150多个尼山书院,全省有2万多个乡村儒学讲堂,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阵地。其中“国学公开课”已连续举办孔子公开课、孟子公开课、阳明学公开课、朱子公开课、董子公开课、荀子公开课等8个系列,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公开课和重要平台,在全国业界产生广泛影响。近年来,在全国又首开“红色经典公开课”,引领全国书院学术研究之先。

山东省尼山书院国学公开课现场

积极参与“文化润疆”工程,援建成立新疆图书馆昆仑尼山书院,并联动举办多个优秀传统文化推广项目。“中华传统礼射”“雕版印刷”两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另外,古籍保护工作模式提档升级,建立起普查、修复、培训、展示、研究、利用、管理“七位一体”的古籍保护工作模式。落实“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完成山东省古籍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建设,本馆年均修复古籍1.2万叶,共入选国家珍贵古籍503种。全省共有965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居全国第四;有14家单位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居全国第三。

昆仑尼山书院“梓刻印记,古韵留香”主题研学活动

此外,加强智慧引领,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在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数字化平台应用等方面持续发力。立足山东,进一步挖掘馆藏红色资源,讲好山东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围绕打造“两创”文化品牌,创新开展尼山书院工作,做好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更好地发挥尼山书院在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方面的功能。

江西省图书馆

形成与时俱进、结构合理、

特色鲜明的现代化馆藏体系

立足馆情,以满足读者阅读需求为出发点,江西省图书馆全面收集各类型地方文献资料和省内正式出版物,对国内外文献资料中有关江西、江西人的著作、研究资料重点收藏,打造全省地方文献典藏中心,近两年新增各类地方文献共计3370种14533册。注重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的协调发展,围绕馆藏特色资源、古籍文献、公开课、地方特色资源及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等开展数字资源自主建设,现有数字资源总量为约656TB,其中自建数字资源88TB。致力于江西特色馆藏体系的构建,建立红色图书馆藏,全面收集与江西有关的红色资料,同时重点收集以红色史料为主的红色资料、红色文学,包括党史、军史、革命史、报告文学等,建设江西省内乃至全国重要的红色文献收藏中心。

红色图书馆

此外,江西省图书馆高度重视馆藏古籍收藏、整理修复和再生性保护,申报成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通过影印出版馆藏珍贵古籍、举办馆藏珍贵古籍特展、馆藏古籍数字化并为《江右文库》编纂提供文献支持等方式,让沉睡的古籍“醒过来、活起来”,同时对古籍进行内容挖掘,开展古籍装帧修复技艺体验、编制生动活泼的科普短视频、进行典籍文化元素挖掘与文创设计等,助力古籍化身千百,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甘肃省图书馆

用好四库全书

打造“特色性”文化服务

《四库全书》被称作“千古巨制、文化渊薮”,是承载中华文明的宝藏。甘肃省图书馆抓住这一特色馆藏优势,精心妥善保护,深入挖掘利用,将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打造成为甘肃省乃至丝绸之路上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承继历史文化根脉,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为更好地宣传展示中华文化精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殷殷嘱托,2022年,甘肃省图书馆全面展开文溯阁《四库全书》数字化工作,累计完成全书6141函36315册的采集扫描工作,数据资源总量逾700TB,为后续影印出版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有序推进藏书馆馆区环境、功能提升改造,并逐步展开面向社会公众的预约参观服务,以期让更多游客、读者走进神秘的“藏书阁”,感受《四库全书》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


《文溯阁四库全书影印精选》

加强古籍保护

发展“专业性”文化服务

甘肃省图书馆古籍资源丰富,现藏古旧文献38万余册(件),含宋元刻本30余部,善本4000余种10万余册(件),敦煌写经及珍贵字画2000余轴。自“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实施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统一部署指导下,甘肃省图书馆(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会同全省古籍收藏单位,在普查登记、分级保护、古籍修复、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宣传推广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2021年,“古籍修复技艺”被列为“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古籍修复中心获准成立“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古籍修复师)”,年均修复古籍1万叶以上;2021至2023年,连续3年参与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为省内公共、高校、文博三大系统多家古籍存藏单位提供专业性帮助,协助完成3万余册古籍在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的著录工作;通过组织古籍知识讲座、古籍修复展览、古籍修复互动体验等专业推广活动,让众多读者了解古籍保护、感受古籍之美、增强文化自信。


“我是小小古籍修复师”志愿活动

云南省图书馆

传承发掘云南特色文化资源

保护好丰富的民族文化成果,大胆进行创造性转化,云南省图书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方面不断产生强大的组织力和实施力。一是在发挥好省级古籍保护中心作用、牵头组织好全省古籍保护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专项保护工作,创新建设了云南典籍博物馆、国内首个古籍修复传拓研习馆、全省首个县级典籍博物馆以及傣文、藏文、彝文等“民族古籍保护研究服务中心”,并通过发挥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示范作用、加强古籍修复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建成民族特色鲜明、民族文字古籍藏量逐步提升、能支撑民族学科研究的民族文献资源中心,共抢救性修复汉文古籍1934册108554叶,彝文古籍284册15182叶,藏文古籍2882叶,傣文古籍34册970叶,东巴经古籍40册491叶,修复拓片90幅(68平方米)、拓印拓片831幅(约380平方米)。2022年6月,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技艺”成功入选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3年7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正式授牌云南省图书馆“国家级藏文古籍修复基地和技艺传习中心(云南)”。


云南省图书馆2023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

二是打造云南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品牌,创新建设了“普洱茶文化图书馆”等主题图书馆,开展了地方文献品读暨普洱茶文化讲座、茶艺培训、阅读分享、新书发布、节气雅集等各类阅读推广活动,“普洱茶文化阅读推广”还被文化和旅游部选派到海外向不同国家推介云南特色文化。


普洱茶文化图书馆“小小茶艺师”培训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保护修复与合理利用并重

深入发掘古籍的文化内涵

截至2022年底,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藏古籍47万册,广东地方文献40万册。怎样发挥馆藏资源的最大效能,让几千年的人类智慧结晶直达受众,是图书馆实现“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关键。该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保护修复与合理利用并重,深入发掘古籍的文化内涵,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国内最具规模的广东地方文献和孙中山文献收藏中心,省立中山图书馆坚定不移传承岭南文化,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动地方文献征集与利用、古籍普查、古籍修复、古籍数字化、古籍保护标准化、古籍保护提升与宣传推广等多项工作。开展各项古籍普查、保护和修复技术培训班、专题讲座,持续推进“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牵头启动“广东省基层图书馆古籍修复提升计划”和“广东省基层图书馆古籍库房提升计划”,在全省建立了21家专业古籍修复室,更新改造14家基层图书馆古籍库房和阅览室,培养起一支古籍保护专业人才队伍,形成辐射全省的古籍普查、修复、整理出版的“古籍保护网络”。


 广州大典数据库

同时,打造“书香古韵——中华古籍之魅力”系列宣传推广活动,走进粤港澳地区各基层公共图书馆、高校和中小学图书馆、文博单位,通过古籍修复技艺展示、珍本展示、鉴定咨询、知识讲座、读者互动体验、短视频和读书沙龙等形式,进一步拉近社会大众与古籍保护的距离。


古籍装订演示体验活动

郑州图书馆

注重典籍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不断激活典籍的生命力

一是自建郑州特色文化资源系列总库。全面梳理郑州商都文化、嵩岳文化、郑州黄河文化、黄帝文化、郑州大运河文化等文化资源,充分展示郑州特色文化资源,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同时,催生更多文化旅游新业态。

二是科技赋能优秀传统文化“活化”。除了馆藏古籍整理出版及常规的展览,结合当下人们的生活习惯,借助人机交互、VR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互动式、沉浸式读者体验平台——“中原文化源”“中原贡院时空”“中原文化状元郎”“八斗高材生”“册府书札”“册府楹联”等,让馆藏精品“动”起来、“活”起来,让市民读者以全新方式体验、阅读、感受河南本土文化,在感受中华文明智慧光芒的同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

三是设计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挖掘馆藏特点,融合河南本土文化特色,自主设计或联合社会力量共同设计了近二十款文创产品,包括消寒图、芥子园画谱、老家歌谣、二十四节气尺、河南方言明信片、状元棋等。目前,与社会力量联合规划出了一条适用于图书馆的“典籍展览+非遗技艺+研学旅游+文创衍生品”的文旅融合之路。


文创产品

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

公益文化讲座品牌“天中讲坛”自2015年开办以来累计举办460余期,其中历史文化、皮影戏、豫剧、非遗传承等极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均在讲坛上呈现;少儿场景互动式亲子服务项目“启源故事会”自2019年创办至今累计举办143期,广涉姓氏文化及“汉字大讲堂”“成语故事小课堂”“三国故事小课堂”“水浒故事小课堂”等传统文化内容;沉浸式体验项目“与图书对话”专门打造《山海经》主题空间,让小读者真人演绎书中的角色,让典籍活起来。


天中讲坛

宁波图书馆

让馆藏资源“活起来”

宁波图书馆开辟各类文献专柜与专区,如“习语近人·暖心笃行”“风帆甬动·逐梦钱塘”等特色文献专柜,进一步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同时为彰显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进程,推出了海洋文献、影视文献等专区,每年还会定期补充更新各类特色文献。

让红色空间“动起来”

乔石书房位于宁波图书馆新馆四楼。这个红色文化空间以党和国家领导人、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同志的名字命名,是一个集文物收藏、文献阅览、陈列展示、宣传教育、学术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馆中馆”,特藏乔石同志及其夫人郁文女士的藏书22700余册,另有手稿、信札、照片、书画、音像、实物等珍贵资料数万件。2021年推出“走进乔石书房”党史学习教育,吸引了全市20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近600名党员干部参与。2022年起,利用门户网站、微信等线上平台,每月推出“在乔石书房读书”线上文献导读和推介栏目,向读者选介、推送乔石书房典藏的优秀红色经典读物,向广大读者传达积极正面的红色人文精神和伟大思想品格,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让阅读推广“火起来”

打造“天一讲堂”“天一约读”等阅读推广品牌矩阵。“天一讲堂”推出北大名家系列讲座与浙大宋学名家系列讲座,紧扣“宋韵”主题,涵盖宋代地方诗歌、宋代士大夫生活、宋代书画、宋代民俗等,还涉及浙江、宁波相关的宋代历史文化研究等,兼具学术深度与普及性。此外,天一展览的“一本书的诞生”原创IP展于2022年10月推出第三期,展览结合大思想家王阳明诞辰55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以古籍的“诞生”和“重生”为中心思想,呈现古籍文献在生产、装帧、毁损、修复等各个生命阶段的面貌与状态,传播古籍保护理念。目前,“一本书的诞生”原创IP展作为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的推广项目,以“制书之旅”“书籍背后的隐形人”“古籍‘心’生”三个篇章,引导读者系统了解制书过程,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本书的诞生”展览

厦门市图书馆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发挥文化导向力

一是注重特色文献建设,打造地方特色“主题馆”。厦门市图书馆依托闽南地区的本土特色,注重特色文献建设,并在特色文献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环境氛围布置、主题文献配置,以“馆中馆”的形式打造特色主题阅读空间,逐步形成地方人文馆、方志文献馆、经典文献馆、名人赠书馆、洪卜仁剪报资料馆以及剪纸艺术空间、电影阅读空间等主题馆。这些主题馆收藏并展示反映闽南地区(厦、漳、泉)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情况的文献资料、地方志以及地方出版物,内容涵盖了“华人华侨”“闽台关系”“厦门文史”等专题文献,成为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

方志文献馆

二是设立专家工作室,推动闽南文化研究与传承。厦门市图书馆打造以“专家研究室”为依托的智库团队,设有“洪卜仁工作室”“华侨华人研究工作室”“何丙仲工作室”和“李如龙工作室”,聚集多位专家学者组成“智囊团”,承担大型课题,提供智库服务。工作室先后承担闽台研究、华侨华人、“一带一路”等专题文献整理课题,并编辑出版《厦门文献丛刊》《〈厦门市志〉遗稿》等30余部专题文献。专家工作室的落地,对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闽南方言文献资料、推进乡音活态传承、培养闽南文化研究后备力量、推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end -

作者:白玉静 袁江(图书馆报记者)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