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周年
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迄今已有15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会同全国古籍保护单位在古籍保护工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值此15周年之际,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邀请各古籍保护单位对15年来的工作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展现各地古籍保护风采,以期促进古籍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这些古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系。加强古籍保护工作、守护文献典籍,是图书馆的一项神圣使命。自2008年3月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以下称“广东省中心”)成立以来,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广东省政府、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和支持下,广东省中心组织全省古籍收藏单位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中华古籍保护工作,在古籍普查、古籍修复、古籍整理出版、古籍数字化、古籍人才队伍建设、古籍宣传推广、粤港澳大湾区古籍保护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广东省古籍保护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008年3月,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成立
一、深入开展古籍普查,全面掌握全省古籍存藏情况
开展古籍普查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按照原文化部《全国古籍普查工作方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关于加强古籍普查登记审校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广东省中心于2008年12月制定《广东省古籍普查方案》,2012年补充制定《广东省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方案》,并以“广东省古籍普查科研立项”为抓手,积极组织开展全省古籍普查工作。至2020年底,全省49家古籍收藏单位8万多部古籍的普查登记任务已全部完成,并先后编辑出版《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善本书目》(2012年)、《暨南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2017年)、《广东省佛山市图书馆等八家收藏单位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包括佛山市图书馆、广州图书馆、江门市新会景堂图书馆、汕头市图书馆、汕头市金山中学、东莞图书馆、韩山师范学院图书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2018年)、《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2021年)等。与此同时,按照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关于编纂《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的具体要求,广东省中心积极开展《中华古籍总目·广东卷》编纂工作,以每一个古籍收藏机构为独立单位,在原有普查数据的基础上,增加分类、行款等著录项目,丰富书目内容,分期分批编辑《广东省古籍总目?分馆卷》,以便汇总形成《中华古籍总目?广东卷》,建立起著录规范、分类合理、数据准确、内容丰富的广东全省古籍“户口本”,为全面、准确地掌握全省古籍的数量、价值、分布、保存状况等基本情况,进一步开展古籍分级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右起:《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善本书目》《暨南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广东省佛山市图书馆等八家收藏单位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
二、以国家级、省级珍贵古籍名录和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评审为基础,扎实推进实施全省古籍分级保护制度
2008以来,广东省中心在逐步开展全省古籍普查的基础上,先后组织完成三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工作。全省共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暨南大学图书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5家单位分别入选第一批、第二批、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共有342部古籍入选第一至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组织完成两批“广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评审,共有23家单位、1864部古籍先后入选第一批、第二批“广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先后编纂出版《广东省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图录》《广东省第二批珍贵古籍名录图录》。
在此基础上,广东省中心积极争取财政专项资金,实施广东省珍贵古籍分级保护制度,为入选国家级和省级珍贵古籍名录的善本配置专门装具,确保古籍实体安全;定期检查其存藏状况,对破损严重的善本进行科学、规范的抢救性修复。

右起:《第一批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二批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图录》
三、以建设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为目标,带动全省古籍修复工作全面均衡发展
广东省中心一直致力于古籍修复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目前已建立了368平方米的古籍文献修复室;配备有纸张测酸仪、纸张测厚仪、数字水分仪、自控式杀虫防霉机、进口切纸机、纸张抗张强度试验机、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白度颜色测定仪、耐折度仪、造纸纤维测量仪等仪器设备;共有专职修复编制8名,特聘专家导师1名,积极开展善本古籍、普通古籍、书画、报纸、舆图等多种文献的修复工作,参与研制《图书馆古籍虫霉防治指南》,并于 2020年10月获广东省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
此外,分别于2013年和2017年启动实施“广东省基层图书馆古籍修复能力提升计划”和“广东省基层图书馆古籍库房和阅览空间提升计划”,在全省基层建立了21家专业古籍修复室,更新改造14家基层图书馆古籍库房和阅览室,有效地提升全省基层图书馆古籍的预防性保护和原生性保护的整体水平,强化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的综合能力,构建以省馆为中心、覆盖全省各地的古籍保护网络,推动全省古籍保护工作可持续地开展。

“广东省基层图书馆古籍修复能力提升计划”建设单位(部分)
“广东省基层图书馆古籍库房和阅览空间提升计划”建设单位(部分)
四、积极推进“广东省古籍地方文献整理出版计划”,加强古籍再生性保护和揭示利用
广东省中心依托丰富的馆藏古籍地方文献资源,与各地方政府部门、文化机构和高校合作,以区域文献和专题文献为中心,策划实施“广东省古籍地方文献整理出版计划”,完成多项古籍地方文献整理出版项目,继《广州大典》(520册)之后,先后编辑出版《中山文献》(第一至二辑共110册)、《东莞历史文献丛书》(第一辑47册)、《茂名历史文献丛书》(30册)、《韶关历史文献丛书》(55册)、《中国近代城市史料丛刊·广州卷》(第一至第二辑100册)、《清代稿钞本》(第一至八辑400册)、《民国稿抄本》(第一至二辑共100册)、《黄埔军校史料汇编》(第一至第五辑152册)、《旧报新闻——清末民初画报中的广东》(3册)、《杜定友文集》(22册)、《时事画报》(10册)、《葡萄牙驻广州总领事馆档案》(193册)、《中国古籍珍本丛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卷》(62册)、《近代华侨报刊大系》(第一至第三辑105册)、《海外广东珍本文献丛刊》(第一辑40册)、《广东省政府公报》(160册)、《广东民国年鉴丛编》(15册)、《永安月刊》(10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黄牧甫印谱九种》(2册)、《华南抗战时期史料汇编》(第一辑50册)、《狷斋丛稿》(6册)、《广州市市政公报》(90册)、《中国近代教育史料丛刊·韩山师范学院卷》(18册)等多种大型古籍地方文献丛书。先后荣获2014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二等奖,2015年广东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5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两项,2016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2022年广东省政府出版奖等,成果丰硕,影响广泛,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保存文献、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

广东省古籍整理出版项目(部分)
五、加快古籍数字化建设,促进古籍数字资源开放共享
广东省中心结合古籍地方文献整理出版和文献缩微业务,持续推进古籍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工作,分别自建“缩微文献全文数据库”(收录古籍地方文献120万拍),与中山大学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合建“《广州大典》数据库”(收录广州历代古籍3000余种),并与香港、澳门公共图书馆通过发布共享形式,为粤港澳地区读者联合提供服务。积极参与中华古籍影像和全文数据库建设,促进古籍数字资源向全社会开放共享。
六、加强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切实提升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能力
人才培养是古籍保护工作科学、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广东省中心一直将人才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开展,为全省古籍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积极的努力。2014年,广东省馆入选“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2015年,建立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附设广东传习所;2016年11月,与南京艺术学院合作建立“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广东省中心先后举办古籍和民国文献修复、编目、鉴定、整理等各种古籍保护培训班27期,累计培训全省乃至全国古籍从业人员700余人次。同时依托“广东省基层图书馆古籍修复能力提升计划”,通过集中授课培训、“一对一跟班培训”和网络在线培训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基层各级古籍收藏单位进行人才培养,提升基层单位古籍保护工作的专业水平。

广东省历年古籍保护人才培训
七、加大古籍保护宣传推广力度,深入挖掘中华古籍深厚文化内涵
为更好地提高社会公众的古籍保护意识,广东省中心不断加大社会宣传力度,通过讲座、展览、公众演示、读者体验等一系列活动,广泛宣传古籍保护知识与意义,进一步拉近古籍保护与社会大众的距离。自2012年起,广东省馆联合各地图书馆、高校和中小学,连续十年在全省和澳门地区策划组织“书香古韵——中华古籍之魅力”古籍修复技艺演示和读者体验项目活动60余场。活动内容包括古籍修复技艺演示、古籍珍本展示、古籍鉴定、碑刻传拓、雕版印刷和线装书装订的演示与体验,以及古籍保护成果展览、古籍知识讲座、古籍知识有奖问答等,吸引了大量读者、学生的参与和观摩,受到广泛好评。“书香古韵——中华古籍之魅力”读者体验活动荣获“2019年广东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优秀项目一等奖”“2020年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示范项目”。

“书香古韵——中华古籍之魅力”读者体验活动
此外,2019-2022年,广东省中心连续四年在全省范围内联动各地图书馆组织开展“中华传统晒书活动”,策划举办“岭海揽珍——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珍贵古籍特展暨广东省古籍保护成果展”“吉金墨韵——容庚先生旧藏铜器拓片展”;开展“国粹经典 翰墨流香”《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教育推广系列活动,举办“广东省第一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知识大赛”,以及相关主题讲座、展览。2019年起,还将广东省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善本陆续在“学习强国”平台进行推送介绍,促进社会公众提高古籍保护意识。
古籍保护宣传展览(部分)
八、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在古籍保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助力共建“人文湾区”
广东省馆作为粤港澳文化交流示范点,积极与香港、澳门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等文化机构合作,开展珍稀档案文献的征集、整理和出版,举办各种古籍地方文献展览和体验活动,先后与澳门基金会、澳门大学图书馆合作开展“葡萄牙驻广州总领事馆档案”征集和整理出版工作;与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合作,举办 “广州十三行图片文献艺术展”“纸上风云:辛亥革命在广东”“纸上留声——粤剧粤曲文献文物展”“墨香古韵——岭南碑刻拓片展”“旧报新闻——清末民初画报中的省港澳”“岭海揽珍——粤澳珍贵古籍特展”等展览;“书香古韵——中华古籍之魅力”系列活动也多次走进澳门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让港澳市民更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粤港澳三地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广东省中心还按照《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大力塑造湾区人文精神”的要求,“加强古籍保护、研究、利用,深入开展历史文化、文物资源普查、保护,促进资源共享、活化利用。”组织编纂《粤港澳大湾区藏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粤剧文献总览》,进一步加强粤港澳三地古籍地方文献资源的整理开发和宣传推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文湾区”建设注入精神动力。
奋进新时代,再创新篇章。当前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广东省中心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记总书记关于古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做好新时期古籍保护工作,为“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和“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民素质”,做出更大的贡献。
(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