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周年
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迄今已有15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会同全国古籍保护单位在古籍保护工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值此15周年之际,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邀请各古籍保护单位对15年来的工作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展现各地古籍保护风采,以期促进古籍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科技愈来愈深刻地影响着各行各业,其中也包括以古代文献为主要工作对象的古籍行业。在数字化浪潮的影响下,武汉大学图书馆开始探索适合本馆实际的古籍数字化道路。
书目记录数字化已成体系
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工作以古籍书目的数字化为先导。武汉大学图书馆是国内较早使用计算机进行图书编目的学校,2003年,武汉大学图书馆参与制定“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古籍联机合作编目规则”,并使用CALIS古籍编目专用客户端,对馆藏古籍进行联机编目。2009年,武汉大学图书馆在引进国际业界知名的ALEPH自动化集成系统时,将馆藏古籍文献的编目也纳入其中,使编目效率得到显著提高。2011年至2013年,武汉大学图书馆以成员馆身份,参加了CALIS特色库项目“学苑汲古——高校古文献资源库”的建设工作,提交书目记录近2万条。2013年,馆藏古籍迁入新馆伊始,武汉大学图书馆便集中力量,依据《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手册》的著录规范,对馆藏1912年之前刊刻、抄写的古籍进行了全面调查,在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上传书目数据共8033条。到目前为止,武汉大学图书馆已积累了各类馆藏古籍书目数据8万余条,并形成了以本馆ALEPH系统为核心,以高校古文献资源库和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为辅助的书目记录检索体系,基本满足了读者的古籍检索需求。

《武汉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年出版
全文书影数字化稳步推进
在进行CALIS古籍联机编目的同时,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古籍书影采集工作也同步启动。200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制订古籍数字化标准,规范古籍数字化工作,建立古籍数字资源库”。此后的十五年间,为适应国家对古籍数字化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根据书影采集的相关标准和实际需求,图书馆先后购置了零边距冷光扫描仪、古籍翻拍架、单反数码相机、大容量移动硬盘等设备,为古籍数字化影像的采集和存储提供了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古籍书影采集工作也从单纯扫描首页、内封或序跋等少量特定书叶,逐步转向对整部古籍所有书叶的全文影像采集,迄今已完成近400部古籍的全文书影扫描工作,图片存储总容量超过8TB。以此为契机,《武汉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图录》《武汉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和《中国古籍珍本丛刊·武汉大学图书馆卷》等古籍整理与研究成果陆续出版。此外,武汉大学图书馆还积极参与“武汉大学边海文献服务平台”等资料平台的建设和服务工作,为其提供古籍书影。

《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元明间刻本
工作流程数字化初步建成
在近二十年的古籍数字化实践中,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团队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与全球的古籍爱好者、研究者和工作者共建、共享古籍数字资源是大势所趋。但古籍数字化不应仅仅停留在联机编目和书影采集的层面,甚至OCR文字识别、数据库建设、知识挖掘与组织等数字人文技术,也无法全面概括古籍数字化的完整内涵。古籍数字化,应该是古籍收藏、保护、整理、阅读、研究、利用等各阶段全领域、全流程、多纬度、多层次的数字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2018年,武汉大学图书馆顺应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以古籍保护专项建设为契机,联合校外专业公司,共同创建“武汉大学古籍保护信息管理平台”。此平台旨在打通古籍保护工作各环节,根据安全性、易用性、开放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打造集成化、数字化、网络化、可多人协作的古籍工作模式,将古籍庋藏、阅览、编目、修复、整理、研究等日常工作内容,全部纳入数字化流程,理顺工作程序,提高协作效率,提升服务品质。其功能模块如下图所示:

此平台设计之初,武汉大学图书馆便确定了一个基本原则,即所有古籍工作都必须以庋藏为核心。馆藏古籍是阅览、编目、修复、整理等所有古籍工作的出发点和物质基础,如果不能很好地守护这些珍贵的中华文化遗存,那么古籍特色资源建设与利用等其他工作都无从谈起。因此,此平台格外重视古籍的出入库管理。无论何人、何时、因何事调用古籍,都必须通过书库管理员,在平台上登记相关信息,这些登记信息可以查询、统计和输出,而且即使是平台管理员也无法删除,这就建立起一种稳固的古籍出入库追溯机制,从制度和技术两个方面保障了馆藏古籍的安全。

2020年,“武汉大学古籍保护信息管理平台”的内部管理模块正式投入使用,将古籍工作的五项主要内容:庋藏、阅览、编目、修复、整理,纳入同一个平台,从而实现了对古籍工作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2021年4月,珞珈文华——武汉大学古籍保护网(即“武汉大学古籍保护信息管理平台”的对外服务模块)与武汉大学图书馆新版主页同步上线发布,该网页提供馆藏古籍检索、数据库导航、古籍数字资源、古籍阅览预约、古籍整理成果、古籍保护技术和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可以为校内外古籍爱好者与研究者服务。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下简称《意见》),再次强调推进古籍数字化,“加强古籍数字化资源管理和开放共享”。为落实贯彻《意见》对古籍存藏机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提升古籍数字化工作水平的精神,在董有明馆长的大力推动下,4月21日,武汉大学图书馆与信息管理学院签署深化合作备忘录,图书馆正式成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的共建单位。《意见》为做好新时代古籍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将引领武汉大学的古籍数字化事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古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其生命终有尽头,而古籍中所凝结的中国古代文明的智慧与美,必将以数字化生存的方式,世代相传。
(武汉大学图书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