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周年
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迄今已有15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会同全国古籍保护单位在古籍保护工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值此15周年之际,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邀请各古籍保护单位对15年来的工作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展现各地古籍保护风采,以期促进古籍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作者/ 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 计思诚 钟楚宇
云南迪庆香格里拉风景奇异壮丽,民族风情旖旎瑰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千余年来,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在横断山脉险峻清幽的高山险谷之间,茶马古道盘桓其中,不仅为沿途区域带来了丰富的物产资源,也将各民族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宗教思想广泛传播。纳格拉洞就坐落于这片高山峡谷之间——在距迪庆州香格里拉西北约140公里的格咱乡境内,金沙江的支流岗曲河蜿蜒而下,在高出河水千米的绝壁之上,竹林密布、荆棘丛生,一个天然形成的巨大洞穴隐藏其间,多年来不为世人所知。

2010年10月14日,首次藏经洞发掘场景
2010年9月,上山采药的当地村民无意中发现了这一藏有大量藏文古籍的神秘洞穴。同年10月,在香格里拉市格咱乡纳格拉村村民协助下,迪庆州图书馆(迪庆州古籍保护中心)组织考察队先后两次进入纳格拉洞考察发掘。纳格拉洞位于纳格拉村25公里之外的千仞悬崖之上,暴露的崖石已被风化成近似锉刀,许多地方只有脚前掌大的空隙作为支撑点。考察队耗费四个小时,数人轮换在竹林、荆棘中奋力劈砍,才最终爬行着抵达洞口。巨大的洞穴内有大小木房20余间,都有明显的人为破坏痕迹,古老的藏文经书零乱地散落在干燥的墙体缝隙和倒塌的石块泥土之中。火烧痕迹之处散落着被烧坏的经文。考察队徒手翻刨,将发掘出的藏文古籍装入大编织袋内。由于壁峭林深无法背行,队员们只能一手一袋,每人拖行两袋,在丛林中拖爬前行。10月20日,考察队原路重返纳格拉洞,对洞里的藏经进行彻底清理,收集了所有残片,并发现了通往藏经洞的悬崖小道和防御掩体。掩体遗弃已久,石墙满布青苔,四周杂草树木丛生。石墙上人为凿穿的孔洞,或许就是茶马古道在战争岁月中所遗留的发射弩箭和枪弹的痕迹。经过两次艰苦卓绝的探险式发掘,考察队共抢救出藏文佛经2285叶,我们把这批发掘出来的藏文古籍统称为“纳格拉洞藏经”。

藏经洞外景:小窗与独木梯
“纳格拉洞藏经”大多数是长条散叶,没有装订,书叶有以下几种规格:①长62厘米,高20厘米,计1,815叶,是数量最多的一种,其中写本1,753叶,蓝靛写本62叶;②长66厘米,高20.5厘米,雕版刊印39叶;③长49.5厘米,高9厘米,写本62叶;④长38厘米,高9厘米,写本31叶;⑤长56厘米,高17厘米,写本42叶;⑥长30厘米,高6厘米,写本11叶;⑦长30.5厘米,高11厘米,写本3叶;⑧长38厘米,高10.8厘米,写本1叶;⑨无法测量尺寸的5叶;⑩书砖一批,无法测量尺寸。其中,较完整的1,153叶,残片856叶。书叶双面书写,大部分为手写本,有39叶为雕版印刷。迪庆州图书馆邀请中央民族大学徐丽华教授对这批藏文古籍进行了初步鉴定,认为这批藏文古籍的内容有《甘珠尔》《波罗蜜心经》《大宝积经》等,也有少部分祭祀用的经书。由于抢救出的大部分藏经有火烧、受潮的痕迹,长满黑霉,有的书叶完全粘连在一起,从外观上看就像一块木炭,又黑又硬,破损严重,无法整理。
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第一时间把“纳格拉洞藏经”发掘的情况、亟待抢救的想法汇报给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同时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对这批藏经的破损情况、纸张等进行分析,走访、调研云南、贵州、安徽、福建、西藏等地区的造纸工艺及原料,定制适合这批藏文古籍的修复用纸。
2014年9月22日,云南省中心在迪庆州图书馆召开“纳格拉洞藏文古籍修复专家研讨会”,邀请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杜伟生,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领导和藏文古籍保护专家亲赴迪庆州,对“纳格拉洞藏经”抢救性修复进行研究,讨论省中心试验的修复方案的可行性,确定了对这批古籍先进行抢救性修复,再进行整理的工作方法。同时确定了修复原则,包括: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藏区的狼毒草根与纸浆混合制成纸浆,与藏文古籍纸张自然融合;②“不作装帧”,保持藏文古籍散叶的原貌,以便日后整理、归类;③“整旧如旧”,保持藏文古籍原有的面貌,保护好其文物价值和版本价值;④“最小干预”,尽量避免大面积的挖补、托衬、镶衬等,最大限度地保留古籍原有的文字、纸张及风格;⑤“材料和措施可逆”,黏合剂、加固材料具有可溶性。

国家图书馆专家组与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组组长杨利群仔细查看研究纳格拉洞藏经的破损情况
2014年9月23日,第一个藏文古籍修复培训班在迪庆州图书馆开班,从此开启了“纳格拉洞藏经”抢救性修复项目。2014年至2018年,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志愿者对这批藏经进行了精心修复,通过举办五期少数民族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修复藏经2285页。在修复中,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研究出一套可行的创新性修复方案——人工纸浆补书法,利用狼毒草根肉熬制的汁与纸浆混合后进行修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这一创新方法还运用于其他少数民族古籍修复。

2014年9月23日,“2014藏文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在迪庆州图书馆开班

2019年4月, 在“第十期少数民族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上,国家级古籍修复导师杨利群为学员示范傣文古籍修复方法

云南省古籍修复中心老师指点学员清洗书叶

学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藏文古籍修复实践

修复志愿者正在合力修复藏文古籍

人工纸浆修补法修复纳格拉洞藏经
“纳格拉洞藏经”修复项目的圆满成功,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大成果。它开启了全国藏文古籍修复的先河,发展并丰富了传统古籍修复技艺,在全国的古籍修复事业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为了挖掘古籍价值,充分保护好、整理好、利用好“纳格拉洞藏经”,2018年,迪庆州图书馆(迪庆州古籍保护中心)抽调馆内专业技术骨干,聘请本土藏学专家、民族学者,招募古籍保护志愿者10余人,耗时3个月对“纳格拉洞藏经”进行了分类、整理、普查登记。并到香格里拉印经院、云南佛学院迪庆藏传佛教分院以及香格里拉市、德钦县藏文古籍收藏单位(寺院、个人)等涉藏重点州市进行藏文古籍普查。经考证,纳格拉洞所藏藏文文献中,除一小部分为藏传佛教宁玛派僧人常用的法事用书和账目记录外,其余均是藏传佛教《甘珠尔》的内容,包括《大般若经》《妙法莲花经》《般若五部经》等。《甘珠尔》内容有手抄本和雕版版本两种,手抄本共有15套、雕板版本有1套,其中雕板版本初步确认为理塘版《甘珠尔》。理塘版《甘珠尔》,又称“丽江版《甘珠尔》”,1608年第十九代云南丽江土司噶玛·弥旁索朗绕登(汉名木增,明朝册封的官职为明朝钦陛通仪大夫世守滇西云南布政司右参政),遵照噶玛·曲杰旺修上师(噶举派第六世红帽活佛)之命,出资在香格里拉境内康思寺刊刻《甘珠尔》之版本,是藏地最早的《甘珠尔》刻本。
“纳格拉洞藏经”在雕版印刷技术、造纸技艺、藏文书法艺术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科研价值。从中可以考证藏传佛教在此区域(香格里拉)的沿袭、传承、传播以及历史和文化的演变,为深入研究香格里拉历史文化提供有力的佐证。
2018年9月2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云南省文化厅、迪庆州人民政府主办,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迪庆州文体广电和新闻出版版权局、迪庆州图书馆(迪庆州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册府千华——纳格拉洞藏经修复成果展”在迪庆州图书馆开展。展览通过图文、视频、活态演示等方式全方位展示了“纳格拉洞藏经”修复成果。展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欢迎,《云南日报》《云南经济报》《藏书报》等主流纸质媒体;央视新闻、云南卫视等电视媒体;云南网、新华网、云南省人民政府网、昆明信息港等网络媒体对展览进行了充分的报道。

讲解员给参观者讲述纳格拉洞藏经的发现、修复、保护历程,探寻纳格拉洞藏经丰厚的文化背景和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展出现场,会识读藏文古籍的观众按照修复后的文字小声朗读
为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藏文古籍保护工作,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于2019年12月与北京苹果慈善基金会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开展藏文古籍保护与利用项目。2021年,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和北京苹果慈善基金会签署三方协议,共同开展“纳格拉洞藏文古籍保护项目”,内容包括纳格拉洞藏经装具、藏书柜配置及数字化等,由苹果基金会提供相关经费。该项目于2021年10月完成并交付迪庆州图书馆使用,包括特别定制藏式藏书柜10个、保护装具40套、“纳格拉洞藏经”数字化图像4556叶。2022年7月13日上午,“纳格拉洞藏文古籍保护项目”揭牌仪式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图书馆举行。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熊远明,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马迎春,云南省图书馆馆长、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马云川,北京苹果慈善基金会秘书长马帅等领导、嘉宾出席揭牌仪式。熊远明馆长表示,“纳格拉洞藏文古籍保护项目”是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北京苹果慈善基金会签署有关藏文古籍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后的首个重点项目,是与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共同开展的。该项目的实施使这批珍贵古籍得到更好的保存和保护,这是藏文古籍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将对全国的藏文古籍保护起到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下一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以纳格拉洞藏文古籍保护项目的成功经验作为良好示范,推动西藏自治区和四省涉藏州县的藏文古籍保护工作打开新局面、迈上新台阶。云南日报、云南民族时报、新华网、云报客服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北京苹果基金会、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森林消防、迪庆州广播电视台、云南省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等多家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2022年7月13日上午,“纳格拉洞藏文古籍保护项目”揭牌仪式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图书馆举行,国家图书馆熊远明馆长致辞

参观纳格拉洞藏经特展并查看藏式藏书柜、保护装具和数字化图像
“人间仙境”香格里拉,因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在入藏交通上占有重要的地理位置。此批重现世间的佛教秘典,不仅是雪域高原的文化瑰宝,同时也是藏传佛教与汉藏文化在茶马古道上交流、交融、演变的有力见证。在“纳格拉洞藏经”的发掘、修复、普查、保护过程中,古籍修复专家、古籍保护工作者、古籍保护志愿者、社会力量历尽艰险、克服万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为中华古籍保护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对全国少数民族古籍的修复、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