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周年
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迄今已有15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会同全国古籍保护单位在古籍保护工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值此15周年之际,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邀请各古籍保护单位对15年来的工作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展现各地古籍保护风采,以期促进古籍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武汉大学作为自晚清、民国延续至今的历史名校,一直有着良好的古籍保护传统,有专门的古籍保护机构。武汉大学图书馆现藏有线装古籍20余万册,善本800余种1.4万册,其中有300多种古籍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有66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有80种古籍入选第一批《湖北省珍贵古籍名录》。馆藏1600余种地方志、400余种家谱,均为特色古籍资源。2009年武汉大学图书馆入选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随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开展,本馆又极力促成成立武汉大学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武汉大学古籍保护暨文献修复研究中心等机构,全校、全馆形成合力,使古籍保护工作以古籍庋藏为核心,辐射修复、数字化、阅览、整理和活化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一、藏
守护经典
延续文脉
1.古籍保护制度体系完备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武汉大学图书馆制订了一整套古籍工作规范:《古籍阅览室规则》《古籍书库管理规范》《古籍编目规范》《古籍修复规范》《善本保护规则》。古籍书库实施门禁和钥匙双轨道管理,馆藏古籍分级分类存藏,从制度上更全面、更完备、更科学、更好地保障了古籍的安全。
古籍阅览区
2.古籍存藏环境进一步改善
武汉大学图书馆新的古籍书库建成于2011年,古籍书库总面积960平方米,书库装有恒温恒湿、温湿度自动监控、自动火灾、水灾报警、超细干粉灭火、视频监控等智能系统。书库窗口安装有双层防紫外线玻璃和遮阳窗帘,库内照明灯分区控制。馆藏古籍经绝氧杀虫和文献消毒柜消毒后,存放于全樟木书柜中,其中绝大多数配有函套。
二、护
妙手回春
缀连今古
1.古籍修复工作规范有序
为加强古籍修复工作管理,规范古籍文献修复工作流程,提高修复工作质量,文献修复中心制定了《武汉大学图书馆古籍文献修复管理细则》《武汉大学图书馆破损古籍修复标准及定量细则》等制度规范;同时,不断完善《武汉大学古籍修复档案》的管理,除了填写纸质档案以外,还在武汉大学古籍保护信息管理平台上,对修复档案进行系统化管理;进一步加强修复古籍的入库验收,每一册修复后的古籍验收签字后方可入库,全方位提升了文献修复管理水平。
文献修复中心
2.古籍修复水平稳步提升
古籍修复人才建设是古籍修复水平的核心指标。本馆极为重视古籍修复与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分别于2011年、2015年、2018年、2019年陆续增加了多名古籍修复人员,为我馆古籍修复事业注入新鲜血液,实现了老、中、青三代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保证了古籍修复队伍的稳定、传帮带枢纽的连续性。另外积极支持和鼓励修复人员参加各类培训班和学术会议,举办“武汉大学2018年西文文献保护与修复研修班”,有力提升了古籍修复水平。据统计,2009年以来,武汉大学图书馆共修复古籍461册,31291叶,装订2869册,除尘去霉25616册,修复函套355个,修复精平装书189册,仿真复制3种996页。
3.文献修复中心初具规模
2016年武汉大学图书馆开始筹建文献修复中心,2018年争取到专项资金,改建300平米修复场所,并配置了各类纸张检测设备7台、文献预处理设备6台、文献修复专用设备33台、西文古籍、精平装书修复设备4台、其他设备4台,大大提升了本馆文献修复中心基础设施和硬件水平。2021年文献修复中心正式启用。2019年武汉大学图书馆修复师参加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第一期“全国古籍修复技艺竞赛”,获得优秀奖。2021年7月武汉大学图书馆举办全国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学术研讨会暨武汉大学古籍保护暨文献修复研究中心揭牌仪式,获得业界好评。
三、化
科技赋能
化身千百
武汉大学图书馆董有明馆长与信息管理学院陆伟院长签署合作备忘录
1.古籍数字化基础设施逐渐完备
武汉大学图书馆逐年购置了零边距冷光扫描仪、古籍翻拍架、单反数码相机、大容量移动硬盘等设备,为古籍数字化影像采集和存储提供了物质条件。
2.书目记录数字化已成体系
2011-2012年参与CALIS特色数据库项目“学苑汲古——高校古文献资源库” 建设,提交书目记录近2万条。2013年按照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要求,在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上传书目数据共8033条。
古籍编目也纳入本馆的自动化集成系统,注重古籍信息细节揭示。古籍编目人员专门设计两个特定字段,分别用于记录古籍定级和古籍破损定级信息。
迄今武汉大学图书馆已积累了各类馆藏古籍书目数据8万余条。随着新购入古籍和影印本线装书数量的增加,这一数字还会持续增长。
3.全文书影数字化稳步推进
武汉大学图书馆古籍书影采集工作从单幅书影采集逐步转向对整部古籍的全文影像采集,迄今已完成近400部古籍的全文书影扫描工作,图片存储总容量超过8TB。2020年,武汉大学古籍保护信息管理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对古籍工作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2021年4月,珞珈文华——武汉大学古籍保护网上线发布。2022年4月,在董有明馆长的大力推动下,武汉大学图书馆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签署深化合作备忘录,图书馆正式成为教育部“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的共建单位。这将引领武汉大学的古籍数字化事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更好地服务校内外读者。
四、承
传本扬学
存亡继绝
古籍整理部分成果
古籍整理是一项“存亡继绝”的文化工程。武汉大学古籍藏量丰富,是古籍整理和研究的学术重镇。古籍整理团队立足馆藏,积极配合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古籍整理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将馆藏珍本和稀见古籍进行影印和整理,推出了一系列的成果。如《中国古籍珍本丛刊?武汉大学图书馆卷》《武汉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武汉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图录》《民国时期武汉大学讲义汇编》《武汉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同时与院系合作,承担“国家清史工程”“中华大典”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整理了一批典籍,如国家《湖北天门熊氏契约文书》《晚清财政说明书》《中华大典·地学典·测绘分典》等。
古籍保护团队还出版了一些学术专著,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如《中国财政通史·明代财政史》《明清以来的国家与基层社会》《中国图书散佚史》《中国古代的藏书印》《中国阅读通史·清代卷(下)》。
五、用
创造转化
创新发展

武汉大学2018年西文文献保护与修复研修班
1.嵌入教学科研一线
武汉大学古籍保护暨文献修复研究中心积极发挥古籍资源优势与业务特长,协助开展教师教学实践活动,支持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每年协助历史学院“民间文献”与“中国经济史”、“中国社会史专题”实践课;协助文学院的“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课程。参与武汉大学核心通识课程“图书的学问与艺术”的实地教学。同时开设90分钟讲座等,提升传统文化信息素养。积极参与“武汉大学边海文献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其提供数字古籍服务。
2.古籍活化成果斐然
古籍保护中心开展了一系的服务和推广活动。如“校庆120周年馆藏特色古籍展”、“我与中华古籍——馆藏古籍精品书影展”,为“我与中华古籍”创客大赛、“古籍寻宝游戏——认藏书印大神”、图书馆年俗庙会、官方微信的电子贺年卡等活动提供素材。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普及了古籍保护知识,而且对图书馆的古籍文创产品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籍保护中心肩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与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湖北传习所联合举办了古籍装帧体验活动等,让师生近距离感受古籍之美;与武汉大学印刷包装系印刷研究室联手举办“挑战杯”科技竞赛研习活动,助力武汉大学学子冲刺湖北省比赛。2022年5月开展“云墨书香·技守传承”的支部共建活动,让古籍保护与修复工作走出神秘的殿堂,变得更加生动可亲。
4.扩大文化辐射面
图书馆曾以馆藏不同版本的古籍《说文解字》为素材,协助河南电视台、漯河电视台拍摄《说文解字》纪录片。2019-2020年连续两年参加湖北省图书馆“馆长晒宝”活动,以视频、现场展示等方式讲解馆藏珍贵古籍。2021年与湖北省图书馆携手成功举办《永乐大典》巡展活动。这些活动影响面广,受到业界人士和大众好评。
古籍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古籍是新时期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课题。武汉大学图书馆将努力实现“古籍永葆、文化长存、内涵常新”的目标,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
(武汉大学图书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