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道
报道
风采|踔厉奋发 笃行不怠——清华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发展

  十五周年

  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迄今已有15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会同全国古籍保护单位在古籍保护工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值此15周年之际,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邀请各古籍保护单位对15年来的工作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展现各地古籍保护风采,以期促进古籍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清华大学图书馆历来重视馆藏古籍修复和古籍知识的普及传播,近年来更是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时代风采,讲好新时代的中国非遗故事,探讨新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承利用和创新路径,着力推进古籍修复中心的建设。

  2022年,清华大学图书馆迎来110年的华诞。从成立时的3间平房,2000册藏书的小图书室,发展到现在三期建筑和7个分馆,总藏书量 566万册(件)以及拥有大量数字资源的现代大学图书馆系统。在这些丰富浩瀚的馆藏中,珍藏有古籍28,000余种、230,000余册,拓片12,000余件,西文善本400余种,近2,000册,民国文献约100,000万件/册。其中被《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录了1,885种、孤本425种;收入《清华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目》者4,623种,5,086部。这些馆藏文理兼优,四部咸备,在海内外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图书馆还收藏有一大批弥足珍贵的少数民族典籍及文物。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清华大学图书馆入选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文献修复室的发展

  伴随着图书馆的发展,馆藏珍贵文献随着历史岁月出现了酸化、老化、断裂、缺损等各种不同程度的破损。图书馆从建馆之初就非常重视对于文献的修复与保护。清华学校装订业务始于1916年,1949年后图书馆装订室改进业务,主要负责清华大学图书馆及各个分馆的报刊合订和破损图书的修复工作。1986年时整个装订室包括组长和职员、及学徒工在内共10人左右,每年都会承接大量的书籍装订与修复工作,清华大学的修复装订事业也逐渐开展起来。

  

  民国时期购于礼和洋行的裁刀

  

  修复后的馆内流通书籍

  1987年,我馆古籍组王若召曾邀请国家图书馆的专家来清华教导修复古籍,派遣曹俊英、徐秀云在清华大学主楼学习相关的技艺。三年后,两位年轻的老师学有所成,自此装订室开始承接古籍修复的相关业务。这是图书馆古籍修复事业的起步。此后直至2021年退休,曹俊英老师一直从事古籍修复工作。2000年6月清华大学图书馆刘蔷老师、曹俊英老师联合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中国书店等馆,用传统工艺展开了对“焚余书”的修复工作。而这批“焚余书”由于其坎坷的经历,几乎涵盖了所有种类的破损状况,修复的难度很大。经过所有参加单位的通力合作和艰苦努力,全部修复工作于 2001 年 4 月底结束,校庆期间图书馆举办专展,在全校师生和海内外校友中产生一定反响,收到了很好效果。以此为契机,也提升了清华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的修复水平,带动了日常修复业务的飞速发展。

  

焚余书修复前

  

焚余书修复后

  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文献修复装订业务目前位于李文正馆的地下一层、逸夫馆四层 408 和五层 512 房间共三处,由于老馆正在重新加固装修中,目前的装订室只做临时之用,按照规划在老馆维修装修后统一在老馆原文印室设置文献修复中心。新的文献修复中心将建成检测、实验、修复、展览活动为一体的,具有高水平、专业化、规范化的研究型单位。

  修复人才培养

  为了古籍修复持续发展,图书馆很重视修复人才的培养。2016年至 2021年期间,先后派遣齐静赴国家图书馆培训班学习古籍修复技艺,贾鑫、李雪两位学习修复地契技艺;魏成光学习西文古籍修复技艺,并聘请专业的古籍修复人才任修复组的组长;目前清华大学图书馆修复组共有6人,主要技术人员从事文献装帧修复工作35年以上1人,从事古籍修复工作 15年1人,从事古籍修复工作五年以上3人,西文修复工作一年1人。年龄分布合理,基本形成文献装帧修复人才梯队。

  古籍修复是一项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性工作,对于从事修复的工作人员来说,不仅自身要具备较好的动手能力,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文献修复组积极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中国图书馆学会等机构的专项业务培训课程,如“图书馆古籍鉴定研修班”“古籍库房建设与管理研修班”“中西文古籍的装帧与修复专题”等线上培训。此外还以技术交流的方式邀请修复保护方面的专家在馆内组织培训。通过培训学习,不仅提高了我馆修复人员修复的专业技能,还促进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学习,更好地推动后续工作的顺利展开。

  修复工作硬件建设

  在注重修复人才培养的同时,图书馆也加大了对修复室工具、材料和检测设备等硬件的投入。配置了各种中西文修复与检测的工具和设备,用于各类书籍的修复装订,以及纸张样本的检测与实验。截止2022年8月,先后购买了古籍修复实木修复台、古籍修复透台、书画裱糊墙等古籍修复家具;不锈钢染纸色架、古籍修复压平机等古籍修复设备11种;纤维检测仪、白度测定仪、微电脑撕裂度测定仪、卧式电脑拉力仪柔软度测定仪、卤素水份测定仪等物理检测设备28种。修复纸库的建设在积极筹备,目前已存有100余种手工纸,还在不断丰富品种购置中。

  

古籍修复实验检测设备

  教学科研嵌入课程和修复推广

  除了积极开展古籍修复研究工作外,文献修复组也开展了古籍修复技艺的教学科研嵌入式课程和修复技艺的展示体验活动,提高保护传承水平,加大对古籍修复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先后参与接待了历史系本科生及研究生两批次20余人的“文书中的历史”嵌入课程;《图书馆概论》嵌入式实践课的4批次200余人。合办修复推广系列活动:与校学生会合办了 “书籍修复与装订手艺传承” 活动;与清华附中合办了“一本书的前世今生”古籍修复装帧和西文修复装帧体验活动等一系列宣传推广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是以文献修复前后、古籍和西文装帧、修复工具、材料、修复技艺的展示为主并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来加强体验感和趣味性。

  

  校历史系本科生“文书中的历史”的嵌入式课程——文书修复演示

  

  《图书馆概论》嵌入式课程——介绍古籍装帧

  

  与校学生会合办的“书籍修复与装订手艺传承”活动——体验拉染

  

  与校学生会合办的“书籍修复与装订手艺传承”活动——为学生讲解有关补纸知识

  

  与校学生会合办的“书籍修复与装订手艺传承”活动——介绍西文书籍的装帧

  

  与清华附中合办 “一本书的前世今生”手工活动——学生成果展示

  通过修复技艺主题推广活动,增进了学生对与古籍和西文的修复、装帧的了解,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推广普及了传统优秀文化,展现传统文化魅力,使古籍保护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将建设国内高校具有影响力的中西文文献修复中心作为修复工作的发展目标。随着对西文古籍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展开以及日渐增多的地契文书的入藏,修复工作更是任重道远,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初心,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继承传统修复技艺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科学,更加完善古籍的科学性原生性保护。积极响应“让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的”号召,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清华大学图书馆供稿)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