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道
报道
晒书|泰州古籍地方文献里的中秋古诗与习俗

  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正处在秋天三个月——七、八、九的中间,称中秋,也叫团圆节,简称秋节。古往今来,前人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穿越历史长河,让我们来看看泰州市图书馆古籍地方文献里的那些中秋古诗与习俗。

  古诗

  海陵竹枝词卷二

  清·康发祥

  月宫人祭在中秋①,果品堆柈各样收。

  更向水乡求异品,鲜红菱角又鸡头。

  【诗注】

  芡头俗谓之鸡头子。

  【注释】

  ①《泰县风俗谈》卷十:“俗以八月半为中秋节。比户香花供月(有印成之月宫像纸)。其陈设有兔子灯、宝塔灯、菱、藕、榴、芋、月饼之类,多者至二三十种。举家向月膜拜,谓之敬月宫。近虽废除旧历,而遗俗犹存,未能尽革也。”

  海陵竹枝词卷三

  清·赵 瑜

  中秋人口称罗汉①,未到黄昏盼月圆。

  东壁笙歌顽宝塔②,西家鼓乐上张仙③。

  【诗注】

  谚云,过了八月半,大小铁罗汉;有偷桥樁送子者。

  【注释】

  ①俗云一年三百六十日,自端午日起,中秋日止,此一百日之内极难调理。因夏天暑热,精神尽皆发泄,腠理俱开,易冒风寒,脏腑虚弱,易成泻痢。若保过中秋,则无大忧虞。铁罗汉,谓人精神健旺。

  ②旧俗以碎瓦堆成“宝塔”,顶端留一塔口,在塔内燃烛或点燃竹木谷草等燃料。据说此习俗产生于元朝末年,其时汉人为反抗残暴统治,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遂有中秋夜烧塔的风习。《泰县风俗谈》:“中秋之夕,小儿以瓦片堆作宝塔,燃灯于内(《清嘉录》:村民以瓦叠成土级浮屠,四周燃灯,谓之‘塔灯’,即指此)。”

  ③在暮春桥潮因寺之东,初时亦是道观,其所崇祀者为仙人张远霄。张仙是民俗信仰中保佑世间夫妇生子的神灵,其神姿与一般神仙不同,一身华丽的贵族打扮,面如敷粉,唇若涂朱,五绺长髯,飘洒胸前,一幅十足的美男子形象。他左手张弓,右手执弹,作仰面直射状。张仙所夹“弹”与“诞”字谐音,暗含“诞生”之意,旧时此祠香火颇为旺盛,多年未育的妇女来此焚香膜拜,祈求子嗣,多有灵验。《泰县风俗谈》:“俗有张仙送子说,画张仙像送人创生子,但不如窃取旧张仙像为灵云。”

  海陵竹枝词卷四(其一)

  清·储树人

  愿得蓝田玉产双,宜男香草佩兰茳。

  上元佳节中秋夜,送了张仙①又送樁②。

  【诗注】

  泰俗以正月十五、八月十五送张仙、船樁,祝人有子。

  【注释】

  ①典出蓝田种玉,原指杨伯雍在蓝田的无终山种出玉来,得到美好的婚配,后用来比喻男女获得了称心如意的美好姻缘。晋干宝《搜神记》载云:“公至所种玉田中,得壁五双,以聘。徐氏大惊,遂以女妻公。”

  ②张仙是中国民间供奉的吉祥神,传说能够赐给世人儿女后嗣的道教男性神祇,类似于送子娘娘、鬼子母神,《续文献通考》言张仙是四川仙人张远霄,可为人消灾避邪且助人得子。《眉山县志》载曰:“张仙,指唐眉山人张远霄,曾师事陆修静,后居邛崃崇真观,观中有石刻像,相传有求嗣者,祷之则应。”

  海陵竹枝词卷四(其二)

  清·储树人

  中秋赏月月光明,碧藕红菱碟子盛。

  蜡炬辉煌看宝塔,高高却是瓦堆成。

  【诗注】

  中秋日,俗以碎瓦堆宝塔,燃灯于内。

  

  海陵竹枝词

  清·朱宝善

  南山风起塔摇铃,佳节何妨任客登。

  可似榕城双塔上,明灯燃到第三层。

  【诗注】

  闽省城内双塔,每逢中秋前后数日燃灯,光照数里。

  

  港口竹枝词

  陈炳昌

  玉兔东升上柳梢,争奇拜月属儿曹。

  风灯宝塔琢工细,饼制团栾级级高。

  月到中秋分外明,儿童瓜果列中庭。

  春花秋实般般有,人寿年丰享太平。

  蒲津竹枝词

  翟民瑞

  月到中秋分外明,黄金稻谷庆丰年。

  鸡头菱角花香藕,庭前设供拜婵娟。

  八月十四夜集庆云寺①

  明·陈继畴

  夜色凉初应,秋容澹可怜。

  缓斟新白酒,坐对蔚蓝天。

  吏道风尘外,禅心水月前。

  群公兴不浅,莫恨未曾圆。

  《光绪泰兴县志》

  陈继畴(生卒年不详),字师洛,浙江上虞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曾任泰兴县令,兴废举坠,百务厘然。

  【注释】

  ①庆云寺:宋咸平二年(999)建,原址在泰兴城内,现移建于泰兴市城西庆延铺。

  秋日游日涉园

  清·缪永垣

  秋光倒映一泓斜,落日亭台散绮霞。

  隔座凉生云窦雪,开樽风落石床花。

  当年金谷留余韵,今日平泉忆故家。

  最是层楼高处望,一行白鹭起晴沙。

  《海陵诗汇》

  缪永垣(生卒年不详),字时亮,号葛峰,江苏泰州人。乾隆岁贡生。初任中城兵司马,升广西横州(今广西横县)知州。著有《嗜书堂未定诗稿》。

  靖海楼秋望

  清·陈 燮

  飘渺城隅百尺楼,凭栏风景触烦忧。

  山容平远寒无影,海气荒凉淡不收。

  倜傥鲁连常入梦,逍遥潘岳惯惊秋。

  繁霜摇落商歌苦,潦倒生平酒一瓯。

  《忆园诗钞》

  陈燮(生卒年不详),字理堂,一字澧塘,江苏泰州人。嘉庆三年(1798)举人,少负隽才,综览典籍,工诗能文。毕沅督陕,延为上客,梓其诗于《吴会英才集》中。晚年任邳州学政。著有《忆园诗钞》、《半芥山房初稿》。

  岳墩秋望

  清·陈志枢

  登眺何须五岳游,城西乘兴涉荒丘。

  白苹双桨芙蓉渡,黄叶千村络纬秋。

  清磬声中潆水寺,夕阳影里隔溪楼。

  凭栏风雨当年迹,不羡卢家有莫愁。

  《霄峥集泰人诗钞》

  陈志枢(生卒年不详),字柳塘,江苏泰州人。贡生,工诗善画。筑松筠阁,以资觞咏。著有《消夏录》、《松筠阁诗文集》。

  习俗

  梳理泰州历代方志可见,泰州地区的中秋节风俗一直相承相继,是中华传统节日世代传承的缩影。

  明崇祯《泰州志》记载:

  中秋,作月饼相遗,设瓜果豆角等物赏月。

  

  明·崇祯《泰州志》

  清雍正《泰州志》记载:

  中秋,作月饼相遗,设瓜果豆角等物赏月。

  

  清·雍正《泰州志》

  清道光《泰州志》记载:

  中秋,作月饼,陈瓜果拜月会饮。

  

  清·道光《泰州志》

  泰州市图书馆历任馆长之一的夏兆麐,在其所著的《泰县风俗谈》中也记载部分有关中秋节的泰州地方风俗。

  

  《泰县风俗谈》总目

  

  《泰县风俗谈》卷首

  

  《泰县风俗谈》中有关中秋节的风俗记载

  中秋节

  俗以八月半为中秋节。比户香花供月(有印成之月宫像纸)。其陈设有兔子灯、宝塔灯、菱、藕、榴、芋、月饼之类,多者至二三十种。举家向月膜拜,谓之敬月宫。近虽废除旧习,而遗俗犹存,未能尽革也。(《北京岁华记》:中秋之夕,人家各置月宫符像,陈瓜果于庭,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敬月宫之俗例,旧都亦有之。)

  送月饼

  秋节,居民互赠月饼,饼形圆,取团圆之义;其大者辄数斤云。

  

  旧时中秋月饼联合广告

  (图片来源于国家图书馆数据库)

  喫鸭子

  鸭子为乡间特产,中秋节鸭亦为应时食品。

  堆瓦塔

  中秋之夕,小儿以瓦爿堆作宝塔,燃灯于内。

  烧斗香

  香肆以纸为斗束线香,层累而上,多者至三五层,名曰“斗香”。中秋夜,人竞买而焚之,谓之烧斗香。

  

  清《图画日报》绘“卖香斗”

  (图片来源于国家图书馆数据库)

  送船樁

  送船樁为人有子之兆,鼓乐导前,至则爆竹声声欢迎入室。姜堰更有送桥砖例,砖以西街岱岳寺侧,号称三桥者为最灵应云。

  跑三桥

  邑人有跑百子桥之说,桥在岳墩后,相传妇女于是日行其上可生子。姜堰则有走三桥说,三桥在岱岳寺东。

  

  张仙送子图

  铁罗汉

  夏间疫疠易生,时邪中人往往朝不及夕,人咸危之。入秋气候凉,人体安,已离危险期矣,故俗有过了八月半,人似铁罗汉之谚。

  (转自“泰州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