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周年
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迄今已有15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会同全国古籍保护单位在古籍保护工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值此15周年之际,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邀请各古籍保护单位对15年来的工作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展现各地古籍保护风采,以期促进古籍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东壁藏宝籍,荆楚毓灵秀。湖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深厚的文化积淀赖文献典籍得以传承。保护、研究、利用、开发古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担当。200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十五年来,湖北省古籍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设施、新设备、新技术广泛应用,古籍存藏条件明显改善,普查登记顺利推进,数字化加速进行,整理研究出版硕果累累,稀见古籍化身千百,专业团队日渐活跃,讲座、展览、现场演示和互动活动层出不穷,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湖北力量。
古籍保护工作机制建立健全
2008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通知》,为湖北省古籍普查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揭牌成立,在湖北省文化厅的直接领导下,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湖北省古籍保护厅际联席会议”的指导下,组织、协调全省的古籍保护工作。同时部分市州也成立了市级古籍保护中心。
2009年,湖北省文化厅组织召开湖北省古籍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湖北省发改委、民宗委,财政厅、教育厅、科技厅、新闻出版局、档案局、文物局单位参加,形成文化、财政、人事、教育、宗教、档案等多部门协同保障支持湖北省古籍保护工作发展的机制。成立湖北省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负责湖北省古籍保护工作的咨询、论证、评审和专业指导。2016年成立湖北省古籍保护协会,是全国第一家省级古籍保护协会。
古籍存藏条件极大改善
在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过程中,全省古籍收藏单位按照《图书馆古籍书库基本要求》(GB/T 30227-2013)开展古籍书库的标准化建设,不同程度地新建或改建了古籍库房,改善了保管条件。湖北省图书馆、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大学图书馆、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湖北大学图书馆、武汉图书馆、天门市博物馆、荆州市图书馆等单位达到行业标准。国家珍贵古籍、湖北省珍贵古籍均配置了函套。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湖北大学图书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图书馆、孝南区图书馆等有条件的单位为本单位收藏所有古籍配置函套。古籍藏量较少的单位配置了古籍专用书柜。
湖北省图书馆善本古籍书库

武汉大学图书馆古籍书库

武汉图书馆善本书库

华中师范大学古籍书库
黄冈市图书馆古籍书库
武汉大学图书馆古籍书库

宜昌市图书馆古籍书库
古籍普查基本完成
全省境内的古籍收藏单位通过古籍普查,对古籍收藏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登记,摸清全省古籍收藏家底。全省已知的54家古籍收藏单位完成古籍普查任务,登记古籍书目数据8.8万余条。8家单位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10家单位入选湖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湖北省入选第一至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共计260部,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湖北省珍贵古籍名录》384部。《武汉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武汉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襄阳市青少年儿童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湖北省安陆市图书馆等八家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已经出版。
2017年黄石市图书馆古籍普查
2017年荆州市图书馆古籍普查

2018年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

2019年天门市博物館古籍普查

《湖北省武汉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
《武汉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

《湖北省襄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

《湖北省安陆市图书馆等八家收藏单位古籍普查登记目录》
古籍保护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湖北省古籍保护从业人员由过去的50多人发展到目前160余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20余人。部分青年古籍保护工作者具有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汉语言文字等专业硕、博士研究生学历。
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每年从各古籍收藏单位选派业务骨干参加全国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培训班。同时坚持每年举办湖北省古籍保护工作培训班,至2021年,已举办至20期,培训人员达800余人次,培训内容涵盖古籍普查、古籍修复、古籍编目等方面。湖北省图书馆设有“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湖北传习所”,是湖北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的重要基地。
2008年第一期湖北省古籍保护工作培训班全体合影
2018年湖北省第一期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师徒合影
2019年第十八期湖北省古籍保护工作培训班合影
古籍修复水平逐步提升
湖北省内有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武汉图书馆、浠水县博物馆等4家单位开展日常古籍修复业务,从业人员20余位,修复室总面积3000余平方米。天门市博物馆、浠水县博物馆等单位已开展古籍修复项目。
2015年5月,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湖北传习所在湖北省图书馆揭牌成立
2021年武汉大学古籍保护暨文献修复研究中心揭牌
传习所导师指导工作
传习所导师指导工作
修复完成破损家谱
2015年5月20日,华中地区唯一一家建成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落户湖北省图书馆。2018年,武汉图书馆古籍修复技艺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武汉图书馆古籍修复师贺琳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7月9日,武汉大学成立古籍保护暨文献修复研究中心。12月湖北省图书馆获湖北省古籍修复资质。2022年,湖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师盛兰、武汉图书馆古籍修复师贺被评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古籍整理研究成果涌现
以湖北省图书馆和武汉大学图书馆为代表湖北省古籍收藏单位充分发挥古籍在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古籍的整理影印出版和数字化工作,促进古籍开发利用,积极承担“中华大典”“中国古籍总目”“荆楚文库”等国家、省部重大文化古籍整理科研项目,为研究湖北地域文化奠定文献基础,为湖北建设文化强省提供文献资源保障。编纂古籍专业目录和图录12种、古籍研究类书籍15种,影印出版古籍310余种。缩微古籍1200余种,80余万拍;数字化古籍2000余部,100万余拍。
(一)古籍目录、图录出版
1.湖北省图书馆
《中国古籍总目·丛书部》(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重点项目)
《湖北官书局版刻图录》《湖北省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一批湖北省珍贵古籍名录图录》
《现存湖北著作总录》(《荆楚全书》基金项目成果、湖北省2013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湖北家谱总目》(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7年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成果)
《徐行可旧藏善本图录》(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
2.武汉大学图书馆
《武汉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图录》(“十一五”国家古籍整理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3.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百年珍藏撷荟》
4.湖北省博物馆
《邻苏园藏书目录》
5.襄阳图书馆
《襄阳图书馆善本图录》
(二)古籍整理影印
1.湖北省图书馆
《荆楚文库·方志编》(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荆楚文库》三大分项之一)
《崇文书局版刻丛刊》
《湖北省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十一五”国家古籍整理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湖北省图书馆藏稿本日记四种》(“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成果”)

《日藏珍本湖北方志丛编》(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民国时期预约样本辑存》
《经雅》《操风琐录》《音韵学稽古录》《识字璅言》《方元长印谱》《南宋四家律选》《童蒙训佚文》《下雉纂》《龙洲碎金——刘心源遗墨三种》《论墨八种》

2.武汉大学图书馆
《湖北天门熊氏契约文书》(国家清史工程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间文书与基层社会变迁”结项成果)武汉大学图书馆参编
《武汉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十一五”国家古籍整理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中国古籍珍本丛刊·武汉大学图书馆卷》(“十二五”国家古籍整理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民国时期武汉大学讲义汇编》(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成果;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明清以来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的中期成果之一)
《大冶旧志集成》
(三)古籍研究
1.武汉大学图书馆
《中国图书散佚史》(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助研究项目成果,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出版项目)
《晚清财政说明书(广西.福建)》(国家清史工程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晚清财政说明书(湖南.湖北.山东)》(国家清史工程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中华大典·地学典·测绘分典》(国家重大文化出版工程《中华大典》项目)
《中国古代的藏书印》(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中国阅读通史·清代卷(下)》(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中国藏书楼的故事》
2.湖北省博物馆
《湖北文徵》
3.武汉图书馆
《中国古籍版刻图志》
4.浠水县博物馆编
《历代名人咏浠水》
5.湖北省图书馆
《不为一家之蓄 俟诸三代之英——徐行可先生捐赠古籍文物50周年纪念集》

(四)古籍缩微及数字化
2007年以来,湖北省缩微古籍1200余种,80余万筒子叶,计1700盘胶片;数字化古籍2000余部,100万余拍。建设《湖北方志》数据库,上传方志164部108406拍;《湖北家谱》数据库,上传家谱256部254915拍。
此外,高校图书馆积极参与的古籍数据库建设。武汉大学图书馆参与“高校古文献资源库”(学苑汲古)建设;武汉大学图书馆、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加入“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成为CADAL项目参建单位,完成古籍数字化加工,并上传CADAL平台;三峡大学图书馆自2014年开始收集水电史料方面的电子资源,截止目前共收集水电史料11223条,主要内容有水志、疆域、堤防、武备、经政等内容。

(五)湖北省家谱收集、整理、研究
湖北省文化厅于2017年批准在湖北省图书馆成立湖北省家谱收藏中心,目前收集的家谱由2011年的200余种增加到2150种,其中1949年前旧谱由50余种增加到400余种,家谱数字化600余种。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海内外湖北家谱书目数据5363种,编纂出版《湖北家谱总目》,并得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在国际图联(IFLA)第85届大会上,湖北省图书馆家谱工作者作了《突破困境 创新路径——湖北省图书馆的家谱收藏》的主题发言并现场答疑,湖北省图书馆通过“晒谱节”活动开展族谱征集举措深得大会主席的称赞。湖北省图书馆家谱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在全国受到广泛关注,被称为“湖北模式”。
古籍宣传推广工作蓬勃开展
湖北省古籍收藏单位通过举办大型专题展览、馆长晒国宝、晒谱节、古籍修复技艺展示等方式,加大对古籍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保护知识,展示保护成果,培养公众的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古籍的良好氛围。彰显了古籍保护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拓展人文交流中的积极作用。
(一)加强古籍特色馆建设
建成徐行可纪念图书馆和湖北典籍博物馆等古籍特色服务阵地。

(二)举办大型古籍展览
1.“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湖北巡展暨湖北省古籍保护工作成果展


2.册府千华——湖北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

3.“我与中华古籍”摄影大赛及优秀摄影作品巡展
4.“荆楚宝典”:湖北省图书馆藏国家珍贵古籍展
5.武汉大学校庆120周年馆藏特色古籍展
6.华中师范大学“深闺楮墨待人识——馆藏艺术类珍稀文献展”
(三)举办各类古籍宣传推广特色活动
1.举办馆长晒国宝活动

2.开展古籍修复技艺展示及体验活动

3.湖北晒谱节

4.武汉大学图书馆古书制作暨《中国古典文献学》混合式教学探索成果展、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走近四库全书”系列活动、武汉图书馆古籍保护进校园等校园古籍推广活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各个历史时段的文献层出不穷,卷帙浩繁。各个地区地域的典籍千形万态,满目琳琅。这些文献典籍不仅是荆楚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树立整个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智力支持。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这些珍贵文献,对于加强文化强省建设,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非凡意义。湖北省将进一步强化馆、校、文、博等跨系统、省、市、区的跨地区沟通与合作,共同深入开展古籍的修复整理、研究出版和宣传推广等工作,凝智聚力,不断推进湖北省古籍事业取得新成绩,为建设文化强省再立新功!
(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