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周年
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迄今已有15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会同全国古籍保护单位在古籍保护工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值此15周年之际,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邀请各古籍保护单位对15年来的工作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展现各地古籍保护风采,以期促进古籍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作者/衡阳市图书馆 罗马
衡阳市图书馆历来重视古旧文献征集与保护,在百年传承中积累了数万册古旧文献。该馆于2010年开始全面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对馆藏古籍进行了全面普查、逐一登记,核实馆藏古籍1669种22895册,其中善本3082册,已全部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登记造册。船山文献等地方古旧文献最具特色,《禹贡三江考》《直音篇》等12种古籍被收入《中国古籍善本目录》,明代河南陈宣刻本《二程全书六十五卷》、明代万历刻本《朱翼十二卷》入选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衡阳市图书馆新馆于2022年4月23日正式开放,总投资6亿多元,总建筑面积2.59万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集学习阅读、信息交流、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设计藏书100万册、阅览坐席1200个。衡图新馆的建成,标志着百年衡图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古籍保护能力显著增强,开发和利用水平显著提升。
一、科技护宝,成系统保障古籍安全
衡阳市图书馆新馆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标准化古籍库房建设,要求代建单位严格按照《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图书馆古籍书库基本要求》进行专项设计。在功能分区、温湿度、空气质量、光照条件等保存环境和装具、消防、安防等设施设备上做出具体要求,并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系统性对存藏古籍进行保护。目前衡阳市图书馆新馆已完全达到古籍库房标准化建设现行要求,古籍、民国两个特藏书库所有古旧文献均放置于专门的樟木书柜,内置“灵香草”等除虫草药;库内配有新风过滤系统、恒温恒湿精密空调、气体灭火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红外联动报警系统、机械、密码、指纹一体化专业防盗门、甲级防火门等。古籍特藏书库选派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硬的专人负责管理,建立健全“物防+人防+技防”的“三防”保障体系,全要素织密古籍保护“安全网”,可为不具备古籍存藏条件和无能力保护好现有古籍的本地区图书馆提供寄存服务。

衡阳市图书馆新馆古籍书库

古籍书库专用设备

古籍书库恒温恒湿柜
二、数字活宝,多途径展现古籍风采
衡阳市图书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古籍的重要论述和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精神,特别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具体指示。近年来,该馆重视地方特色古籍数字化建设,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古籍多媒体、多渠道、多终端传播。在红网开辟专栏,以H5页面形式展示馆藏古籍;积极争取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专项经费,完成“古旧船山文献数字化建设”等共计69种,237册,30578页当地特色古旧文献数字化加工任务;建立船山文献资源库和船山文化学术交流平台。通过电子阅览室、电子阅读机、官方网站专题资源库、移动数字阅读端等多种方式呈现,为全球船山文化研究者及广大读者提供内容丰富、方便快捷的船山文献查阅服务。
新馆建成后加大古籍数字化建设力度,投入100余万元建成古籍修复室、古籍数字化加工室,完成古籍数字化软硬件一体化采购项目。主要包括服务器及客户端、智能触控一体机、自动、手动两用翻页免拆扫描仪、数码相机、可调节型除尘机、温湿度防潮柜、全套古籍修复设备和工具等硬件设备及古籍文字识别系统、发布系统、检索系统等软件系统,具备自主开展古籍数字化能力。
三、文创兴宝,全方位发掘古籍价值
近年来,积极参与 “册府千华”古籍特展(湖南站)等活动,组织开展“衡阳市古籍保护宣传展览”,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古籍文创产品,古籍活化利用和宣传推广的成果显著。独立组织影印出版乾隆《清泉县志》;联合湖南图书馆影印出版拓本《衡阳八景》礼品书并在衡阳人文馆设计成专题展示栏;为衡阳市出版发行万历《衡州府志》影印校注本提供数据支持;设计制作以古籍保护宣传、馆藏珍贵古籍等为元素的书签、钥匙扣、折扇等文化创意小礼品,深受读者欢迎。

影印出版的部分古籍
古籍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衡阳市图书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守正创新,奋发有为,标准化开展古籍保护工作,使中华民族珍贵的文献典籍永泽后世做出重要贡献。
(衡阳市图书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