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道
报道
风采|八桂拾遗 秘典重光——以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搜集、整理、保护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十五周年
  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迄今已有15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会同全国古籍保护单位在古籍保护工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值此15周年之际,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邀请各古籍保护单位对15年来的工作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展现各地古籍保护风采,以期促进古籍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中心积极抢救搜集遗散在八桂大地的各民族古籍,深入挖掘展示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和当代价值,使流传千百年的民族遗珍散发光芒,为繁荣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广西民族文化地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一、让少数民族古籍留下来、传下去,留住民族文化的根脉,推动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丰富,但大多数散藏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村寨。为使广西这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该中心在成立以来的35年来,一直致力民间散藏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深入宣传、广泛普查,共抢救、搜集了2万余册(件)各民族古籍,其中,有26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突显了广西民族古籍在全国的地位。目前,该中心是国内收藏壮族古壮字古籍、毛南族土俗字古籍、京族喃字古籍、仫佬族古籍、瑶族古籍等少数民族特色古籍最多最集中的单位,切实担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首批“广西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被国家民委评为“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先进集体”。主要做法是: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证书
  (一)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工作成效。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联络、指导”职能,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部门履职、社会力量参与、专家把关”的工作机制,注重加强与各地、各民族众多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和文化传承人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搜集、整理、保护等工作,推动工作取得了实效。
  (二)创新“三支队伍”建设形成“广西经验”。“三支队伍”一是民间艺人队伍,负责民族古籍的普及、抢救、收集和识读;二是市县民族文化工作者队伍,负责民族古籍的初步翻译和整理;三是专家学者队伍,负责民族古籍的规范整理,深入研究和政治把关、学术提升。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该中心在广西的南宁、河池、都安、宜州以及云南的广南等地共举办了数十期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培训班,团结了一批来自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一批土生土长熟悉民族文化的一线文化工作者,形成了具有广西特色的“三支队伍”古籍工作力量,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创新工作思路,提升古籍保护水平。为使抢救、搜集到的各民族古籍得到进一步的有效保护,该中心创新工作思路,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托管保护工作。通过将馆藏的少数民族古籍托管于自治区图书馆,优化古籍保存环境,提高古籍保护水平,让珍贵的民族古籍真正留得下来、传得下去。
  (四)探索古籍数字化,加强古籍有效利用。为让古籍得到充分利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实现民族古籍资源的共享,该中心探索开展民族古籍数字化工作,与南宁市平方软件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研发、升级“古壮字信息处理系统”,成功列入全国少数民族古籍亮点工作进行培育,率先实施。同时建设《广西古籍文库》数字资源平台(第一期),集古籍原件数字化、古籍整理数字出版物、古籍相关音视频及图片等资源于一体,多维度立体呈现古籍文化的数字平台,支持在线阅读、快速检索、文图对照等功能。通过数字化工作,让更多藏于“深闺”中的各民族古籍得以呈现在读者面前,对提升广西少数民族古籍资源保护水平、推动少数民族古籍事业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抢救搜集的部分少数民族古籍
  二、让少数民族古籍的当代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树立广西民族文化品牌,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助力增辉
  在抢救、搜集、保护少数民族古籍的同时,该中心持续开展翻译整理、研究利用工作,深入挖掘各民族古籍的当代价值,优先选择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较高,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献整理出版,以强基铸魂、推出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民间文艺精品为原则,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打造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精品成果,先后组织翻译整理出版的各民族古籍整理成果900余种,合计9000多万字,翻译整理研究的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奖项多达21个。如《仫佬族地区文书古籍影印校注》于2017年获第八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2021年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提名奖;《顿造忙(创世经)影印译注》2021年第十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2022年获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奖等。如今,以少数民族古籍整理成果打造的“布洛陀文化”“密洛陀文化”“侗族琵琶歌”“仫佬族依饭节”等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广西民族文化的靓丽名片。
  2021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编的《顿造忙(创世经)影印译注》
  获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奖和第十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仫佬族地区文书古籍影印校注》
  2017年获第八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2021年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提名奖
  《壮族鸡卜经影印译注》
  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
  在多年的探索实践工作中,该中心逐渐开创了新的工作模式:(一)开创“复制件交换原件”的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搜集新模式,打开了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搜集工作新局面,被国家民委推荐为“广西经验”向全国推广。广西少数民族古籍大部分散藏在民间,多在交通不便的少数民族村寨,收藏人不轻易将它示人。为了能让散藏于民间的少数民族古籍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该中心与时俱进,充分照顾民间传承人传承文化的需要,采取“复制件交换原件”的方式开展抢救搜集工作,既解决了民族文化传承问题,又解决了古籍保护问题,工作成效显著。2014年以来共抢救搜集了15000多册(件)各民族古籍,比原来的收藏量翻了两番。
  2021年7月13日,广西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广西民族报社、广西教育出版社、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南宁电视台等到三江县良口乡和里村杨会光家抢救搜集侗族地区各类古籍(杨文莹老师拍)
  少数民族古籍普查员逐村逐户开展普查
  深入基层抢救搜集少数民族古籍
  (二)遵循民族性、科学性、规范性原则,开创了“五行对照制”的少数民族古籍翻译整理体例,成为全国通用的少数民族古籍整理方法。“五行对照制”,即第一行为古籍原文,第二行为国际音标注音,第三行为民族拼音文字,第四行为汉文直译,第五行为汉文意译行。“五行对照制”很好地保存了各民族古籍的形、音、义原貌,同时兼具了传播的需要,让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研究者获得精准阅读和利用民族古籍的便利,进而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下来,传播开去。“五行对照制”少数民族古籍整理体例契合了少数民族古籍翻译整理的实际,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宝贵的可借鉴经验。
  (三)首推《广西古籍文库》编纂工程得到国家民委肯定,系列项目入选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十四五”规划和中宣部全国古籍整理“十四五”重点项目。《瓦氏夫人抗倭故事歌影印译注》《广西高甲壮语瑶歌译注》成为2021年“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整理出版书系”全国首批试点项目。
  2021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编出版《娅王经诗译注》
  出版的部分少数民族古籍整理成果
  三、让少数民族古籍文字活起来,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享”发展理念,满足和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指示精神,该中心近年来通过开展讲座、举办培训班、组织专家研讨、发放宣传手册和成果书籍、举办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巡展等形式大力加强宣传,让公众走近民族文化、了解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一)开创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成果巡展亮相北京、南京、上海引反响。该中心创新工作思路,大胆“走出去”,全力推介广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014至2016年,该中心把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成果展开办到北京、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精选独具广西民族特色的各民族古籍参展,让发达地区观众读者首次领略来自广西的故纸乡音。
  (二)首办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巡展,扩大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2016年6月,“民族遗珍 书香中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暨保护成果展”全国巡展首站在广西南宁开展,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之后,全国巡展连续4年列入国家民委重点工作,先后在乌鲁木齐、昆明、北京、成都、呼和浩特等地举办,广西均作为承办方积极参与,并组织古壮字、毛南文、喃字等珍贵民族古籍参展,展现广西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民族古籍工作成就。
  (三)《中国民族报》《中国民族》《广西民族报》、广西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广西人民广播电台音乐频道、《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等报刊、媒体分别报道或刊登了该中心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事迹,进一步扩大广西古籍工作宣传力度,让古籍进校园、入生活,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持续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中心供稿)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