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道
报道
风采|坚守?传承——内蒙古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保护成果

  十五周年

  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迄今已有15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会同全国古籍保护单位在古籍保护工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值此15周年之际,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邀请各古籍保护单位对15年来的工作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展现各地古籍保护风采,以期促进古籍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是自治区最早建立的公共图书馆,其前身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归化城副都统三多在旧城小东街文昌庙内创办的“归化城图书馆”,1925年改名为“绥远省立图书馆”。1950年10月,正式命名为“绥远省人民图书馆”。1954年5月,因蒙绥合并,又改称“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

  内蒙古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成立于2007年底,是文化部公布的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之一,挂牌在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保护中心成立以来,在统筹本地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与民国文献保护工程、古籍普查、古籍数字化、古籍整理、古籍修复、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果突出,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截止2022年,全区共有4家单位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116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一、摸清家底,有序开展古籍普查工作

  内蒙古虽地处祖国边陲,但并非文化沙漠,几十年来,文化建设也是成就斐然,全区各类图书馆除了自己采访之外,还接受了政府为支援边疆建设调拨来的大量古籍,古籍收藏量虽难以与内地相比,却也颇为可观。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古籍专家何远景历时15年完成了对全区50余家古籍收藏单位近50万册古籍的普查工作,并于2004年出版了全国第一部省级古籍联合目录——《内蒙古自治区线装古籍联合目录》(原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普查的同时,何远景曾为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呼和浩特市图书馆、内蒙古民族大学图书馆等藏量较大的古籍收藏单位编制古籍目录数据库,其编制的《纪年》软件更是被全国各地古籍收藏单位广泛使用。

  开展古籍普查工作

  古籍保护中心成立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认真配合《中华古籍总目》及“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工作,积极提交古籍书目数据。2012年底内蒙古保护中心率先完成了古籍普查平台数据的提交工作。截止2013年6月已向全国古籍普查平台上传古籍普查数据2万余条,涵盖全区50余家古籍收藏单位的古籍普查数据。在上传普查数据的工作中,我们又对《内蒙古自治区线装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进行了完善。一是确定清末民国间没有明显的刊刻标记古籍的刊印年代。二是核查古籍编号,确定馆藏古籍的存缺册数、重号、错号情况。2015年,出版《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该目录出版后,内蒙古古籍保护中心多次与呼和浩特市各古籍收藏单位联系,计划出版呼和浩特地区《古籍普查登记目录》。

《内蒙古自治区线装古籍联合目录》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

  第一次全区古籍的普查工作距今已有20余年的时间,此段时间内,各古籍收藏单位都或多或少经历了馆舍搬迁、机构调整和人员更替的变化,古籍保存情况发生一些改变,需要重新进行古籍普查。内蒙古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采取多种普查方式结合的形式或实地普查或接受咨询,顺利推进全区古籍普查工作的实施。在古籍普查过程中,随时对普查单位古籍从业人员进行古籍基础知识的培训,包括古籍分类、配部、排架、版本鉴定、古籍编目等内容,保证其对本单位古籍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少数民族古籍普查整理方面,参与了《全国蒙古文古旧图书联合目录》(1978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1999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目录·蒙古族卷(综合部分汉文版)》(2013年中国工具书出版社)等目录的编纂工作,2022年出版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部满文古籍提要目录——《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满文古籍图书综录》。

  二、开展古籍整理与研究,做好古籍深度挖掘

  内蒙古古籍保护中心在进行特藏古籍、满文古籍、黄河文献、红色革命文献整理的同时深入挖掘文献内容、加强整理研究工作。

  (一)整理馆藏《京报》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藏有北京、陕西、甘肃等地16家报房印制的清代中晚期《京报》5千余册,数量庞大,版种丰富,是研究清代政治制度、信息传播、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文献。2013年,工作人员开始对其进行整理、编目、研究。整理过程中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1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3篇。

  (二)整合出版地方文献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收藏各类有关内蒙古历史、地理、政治、宗教、经济等方面文献。近年通过文献的发掘和整合,出版了一系列丛书,力求向世人展示内蒙古的历史面貌。

  其一,《内蒙古历史文献丛书》。选收1949年10月以前形成的有关蒙古族及内蒙古地方的具有史料价值的各种文献,现已出版20余辑,包含《科尔沁调查意见书》《西盟会议始末记》《西盟游记》《归绥道志》《筹蒙刍议》等近代内蒙古重要地方文献100余种。

  其二,《内蒙古外文历史文献丛书》。与内蒙古大学等单位合作影印出版与内蒙古有关的1949年以前出版的日文、其他外文文献,现已出版近20辑,收录《从土俗学上看蒙古》《东部内从北京向莫斯古》《外蒙古调查报告书(1-3编)》《蒙疆牧野调查报告》《满蒙探险记》《外蒙古赤色地带》《满洲牧场记》等文献100余种。

  (三)满文古籍整理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藏有少数民族古籍约2万余册,满文古籍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囊括了自清初顺治年间,至清末宣统年间的刻本、写本、抄本共300余种3000余册,其中也不乏大量的珍本、善本,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经过系统整理。2019—2021年,我中心开始系统整理满文古籍,并编制提要目录。整理过程中申请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1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1篇。

  三、怀敬畏之心,认真开展古籍修复工作

  内蒙古古籍保护中心积极购置古籍修复设施设备、加强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完善古籍修复工作。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呼和浩特市图书馆、鄂尔多斯市图书馆、锡盟图书馆都培养了古籍修复人才,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呼和浩特市图书馆、鄂尔多斯市图书馆都不同程度开展了古籍修复工作。

  从2013年后内蒙古古籍保护中心开始派遣工作人员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各种古籍培训班,修复人员参加汉文古籍、西文古籍、少数民族古籍修复培训班总计10余次。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3名修复人员参加了全国古籍修复技艺竞赛并获得大赛优秀奖。

  

修复古籍工作照

  四、开展古籍数字化,做好古籍再生性保护工作

  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启动了“阿拉善蒙古王府”藏书数字化建设项目,扫描加工“阿拉善蒙古王府”藏书中的鼓词曲本类古籍12种100余册。

  2017年,将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馆藏《宝箧印陀罗尼经》《几何原本》《和硕郡主封册》《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等10余种珍贵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工并制作复制品。

  2019-2020年,为进一步方便读者,开展缩微胶片转换、玻璃底版和珍贵照片扫描工作。扫描玻璃底版和珍贵照片2万余张,以便于研究和查询。

  数字化扫描工作照

  五、走向大众,做好公共服务,让古籍“活”起来

  (一)数字资源服务

  在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官网上开辟自建《特色馆藏全文数据库》专栏,将《绥远通志稿》《察哈尔通志》《包头市志》等10余种地方文献珍本古籍免费向社会提供查阅、下载服务。同时购买《中国数字方志库》《全国报刊索引》《清汇典》《中国历代石刻史料汇编》等数据库在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官网上开放、共享,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二)开展多种方式古籍宣传传承工作

  2017年举办“册府千华——内蒙古自治区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精选全区入选珍贵古籍名录的汉文、西夏文、蒙古文珍贵古籍150余部,分两批进行展览。展览期间同时开展古籍修复、传拓、印刷技艺展示,取得了良好的公众效果。2020年7月举办“册府千华——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藏清内府刻珍贵古籍展”,精选清代内府刻印的汉文、满文、蒙古文珍贵古籍20余部进行展览,获得社会一致好评。

  读者参观古籍展览

展厅现场

  2018年,开发《新译红楼梦》等系列文创产品4件。

  2019年12月,巴彦淖尔市图书馆举办“天禄遗珍古籍展”,展出包括明刻本、稿本、抄本、清内府刻本、满文文献等在内的珍贵古籍文献100余册。

  2021年3月,鄂尔多斯市图书馆举办馆藏珍品古籍展,展出康熙版《大藏经》、清代《圣旨》《旅蒙商祥泰隆商号手写账簿》《伪满时期政府公文》及入选全国珍贵古籍名录的元代刻本《金光明最胜王经十卷》、明代刻本《圣般若波罗蜜多八千颂》、清代刻本《四部医典四卷》等珍善本古籍。

  “解锁尘封的记忆 聆听古籍的声音”视频图片

  “解锁尘封的记忆 聆听古籍的声音”视频图片录制现场

  2021年7月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策划并开展“解锁尘封的记忆 聆听古籍的声音”让古籍“活”起来的公众号推荐活动。截止2021年底,共撰写20期馆藏珍贵古籍的公众号视频文字及推文,并在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公众号上向广大读者推送。这些典籍文献知识及流传故事受到读者的欢迎,广大读者纷纷收藏转发。2022年计划推送24期,介绍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与呼和浩特市图书馆、内蒙古党校图书馆、巴彦淖尔市图书馆、鄂尔多斯市图书馆等单位珍贵古籍。

  六、人才培养,为古籍事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内蒙古古籍保护中心十分重视人才培养。

  自成立以来,先后组织人员参加古籍普查、编目、数字化、修复、传拓培训30余次,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拥有古籍鉴定、编目、普查、修复、数字化、整理人才。为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呼和浩特市图书馆、锡盟图书馆、巴彦淖尔市图书馆培养了古籍编目和修复人才;为党校图书馆培养古籍编目与数字化人才;为全区多家单位培养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古籍编目人员。

  人才培养是重要的一项古籍工作内容,内蒙古古籍保护中心不仅重视提高古籍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更多地是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融入到古籍保护工作中,使大家更加了解和熟练地掌握古籍业务技能,真正形成“传、帮、带”,为古籍保护事业保驾护航。

  (内蒙古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供稿)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