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道
报道
古保论坛|杜希林:心怀敬畏,勇于担当——辽宁省古籍保护工作十五年回顾

  

杜希林 | 文

辽宁省图书馆馆长

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

  《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于近日印发,其中对如何做好新时代古籍保护工作、推动古籍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更大作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为今后的古籍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策保障,使古籍保护工作能以更高的起点、更高的站位、更高的要求来规划布局。我们要做的就是结合各自古籍文献特色、优势,将其真正融合吸收,并落到实处,落到真处。

  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第一所省级公共图书馆,庋藏古籍文献61万册。其中善本古籍6200余部,12万余册。古籍藏书以质量好、特色鲜明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这些古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是历久弥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实施15年来,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保护方针,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在古籍保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辽宁省图书馆在古籍工作的原生性、再生性和传承性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此外,2018年辽宁省的事业单位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通过解放思想、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内合外联,为我馆的古籍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启了新的篇章。

  01、基本完成古籍普查 摸清古籍家底

  2007年,辽宁省图书馆被确定为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试点单位,也肩负着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的职能。为做好古籍普查工作,辽宁省几次召开全省古籍普查工作会议,并与省内各古籍收藏单位签订了古籍普查任务书,明确职责和时限。

  截至2021年,辽宁省图书馆、辽宁大学图书馆、沈阳市图书馆和全省26家古籍收藏单位的普查数据登记目录,先后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通过普查,基本摸清了全省的古籍藏量,发现了一批有很高文献价值的珍贵古籍。如辽宁省图书馆藏宋台州公使库刻本《扬子法言》,被列为古籍普查中的新发现;辽宁省图书馆在未整理古籍中发现的宋版藏经残卷《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普查工作中,我们抽调业务骨干协助沈阳市慈恩寺完成了该寺古籍文献的普查;发现的两部大藏经参加了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积极组织慈恩寺申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成功获选;该寺申报的《永乐北藏》《乾隆版大藏经》也成功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辽宁省古籍保护志愿者行动,协助铁岭县图书馆完成该馆所有古旧文献的普查,有利推进了全省的古籍普查工作,也使古籍普查真正做到了“典册有目”。

  02、古籍分级保护成绩显著

  从2008年至今,国务院已公布了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辽宁省共有553部古籍精品入选,辽宁省图书馆、大连图书馆、辽宁大学图书馆、沈阳市图书馆、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档案馆、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旅顺博物馆、沈阳市慈恩寺先后获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2010年以来,开展了五批《辽宁省珍贵古籍名录》和辽宁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评审工作(第五批名单尚未公布),共入选珍贵古籍3179部。沈阳市图书馆、辽宁大学图书馆、辽宁省档案馆、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锦州市图书馆、旅顺博物馆、辽阳市图书馆和辽东学院图书馆等八家古籍收藏单位先后被命名为辽宁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各主要古籍收藏单位的古籍存藏条件也不同程度得到改善。

  03、古籍修复工作初见成效

  2010年,辽宁省图书馆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成为全国首批12家跻身此行列的单位之一。2015年,辽宁省图书馆浑南新馆规划出600平方米的空间,进行新古籍修复中心的建设。集修复、实验、教学实训、库房存储为一体,为全省的古籍修复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014年,辽宁省图书馆被命名为“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辽宁传习所”。国内著名古籍修复专家赵嘉福、边沙先后作为辽宁传习所的导师。这种师徒相授的传习模式,是对传统修复技艺的传承,是传统文化技艺的接力和薪火相传。

  辽宁省图书馆开展了两批辽宁省“小微古籍修复室”的申报评审工作,8家古籍收藏单位入选。辽宁省图书馆在设备和技术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开展全省古籍修复师人员的业务轮训,进行面对面修复的“帮、带”,初步实现省内各主要古籍收藏单位的全覆盖,初步缓解人员不足、人员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04、文献整理让古籍活起来

  长期以来,辽宁馆非常重视古籍文献的整理开发。围绕馆藏特色,出版了一批古籍保护研究成果。如《辽宁省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辽宁省图书馆藏陶湘旧藏闵凌刻本集成》、《辽宁省图书馆藏民国时期东北大学毕业论文全集》、《辽宁省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古籍图录》、《清宫遗珍:天禄琳琅、石渠宝笈典籍书画集》、第一至四批《辽宁省珍贵古籍名录图录》、《清代满汉合璧国学丛书》、《辽宁省图书馆藏珍稀历史文献图录》等。

  05、利用古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近年来,我们贯彻党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多视角、多元化地展现和揭示古籍的传统艺术魅力和深邃文化内涵。

  一是打造古籍的“云阅读”。辽宁省图书馆近年来持续开展了“馆藏孤本善本数字资源库”建设项目,以每年十万拍的速度推进。现在已有2500余部珍贵古籍实现了馆内的全文阅览。我们也在“中国古籍保护网”上,发布了101部闵凌刻套印本的数字资源。通过古籍数字化项目,也带动了古籍整理开发、展览展示等一系列工作,为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多元化的手段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是打造立体浸入式传统文化体验模式。

  利用典籍展示馆,结合馆藏特色,挖掘展示主题,举办了多场古籍展览、展示活动。如珍贵古籍、天禄琳琅藏书、闵凌刻套印本、清内府刻书、馆藏唐宋八大家古籍文献、努力名山接薪火:辽宁省古籍保护工作十周年成果展等,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目前正在积极筹备“继往开来,国韵书香——喜迎‘二十大’中华古籍传承与保护成果展”。

  抓住重要时间节点,有针对性开展古籍雕版、修复、传拓等体验。利用“萃升书院”,弘扬传统文化符号,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努力使图书馆成为传统文化的又一教育中心。

  三是变阵地宣传为“走出去”和“联合互通”。如与辽宁高校合作举办“跟我学作线装书体验活动”,让莘莘学子觉得古籍和传统文化不再是虚无缥缈和遥不可及。我们也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辽宁省博物馆、北京模范书局等合作举办展览,形成了图书馆和博物馆之间、省内馆和省外馆联合互通的有益尝试。

  通过新闻媒体、自媒体形式扩大古籍受众面。在《中国文化报》《辽宁日报》《辽沈晚报》等媒体上通过新闻报道、专栏、专版等形式宣传我省古籍保护工作。

  四是文化创意方面,辽宁省图书馆与“奉天记忆文化创意产业园”合作,利用各自优势,在文创产品的研发与地域文化宣传等方面开展相关合作。对《聊斋志异》《御制盛京赋》《贞观政要》《孔子七十二贤像》等馆藏珍稀文献进行了高清仿真影印;设计了古籍书签、笔筒、辽图藏书票等一系列文创产品;在馆内也开辟专门区域,作为文创产品的宣传展示平台。

  06、打造古籍保护人才的养成体系

  2010年开始,我们创新古籍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对面辅导”的方式,为省内图书馆培训古籍普查人员,效果很好。

  此外,还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古籍保护人才。一方面,重视对年轻业务骨干的培养,通过大的文化项目不断砥砺年轻同志的业务水平;一方面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战略。先后邀请李致忠、杜伟生、万群、刘建明、易晓辉等知名专家来辽宁授课。目前,我省基本上形成了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辽宁省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人才培训基地、国家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辽宁传习所四体合一、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的古籍保护和人才培养体系。尤其是人才培训基地,我们和辽宁大学图书馆、沈阳师范大学开展合作办学,整合双方各自优势,努力打造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合作交流、学术传承、释放成果的长期、有效模式。

  同时也应该看到,古籍保护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不足,需要我们从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战略高度进行认识、总结、研究、布局;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古籍保护模式,促进全省古籍保护工作持续、深入发展,不辜负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转自《图书馆报·文献保护专刊》第35期)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