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周年
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迄今已有15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会同全国古籍保护单位在古籍保护工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值此15周年之际,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邀请各古籍保护单位对15年来的工作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展现各地古籍保护风采,以期促进古籍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四川是中华文化发源地之一,悠久历史沉淀了丰厚的古籍遗产。全省现已调研古籍收藏单位含民间收藏共计138家,现存古籍187万册,全省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46种、入选《四川省珍贵古籍名录》373种,囊括写本、刻本、活字本、稿抄本、套印本、石印本等,精品内容多,版本类型丰富,为涵养民族精神、培育民族文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为保护好、传承好这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四川几代古籍工作者在艰苦条件下坚守古籍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果。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的意见》,开始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由此打开了四川古籍工作的新局面。十五年来,四川立足本省实际,自觉担负时代使命,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方针,坚持依法保护和科学保护相结合,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重点突出的古籍工作机制。经过十五年努力,在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的引领与推动下,四川在古籍普查、抢救性保护、数字共享与活化利用、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有力推动了全省古籍工作的科学发展。
一、全省古籍普查登记基本完成
古籍普查登记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内容,对摸清家底、实施精准保护有重要意义。2007年至今,在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牵头下,全省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在全省范围内持续有效推进,目前以6项款目为著录内容的古籍普查登记已基本完成,全省现有普查登记数据23万余条,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已审校3.4万余条。先后出版《四川省十一家单位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四川科技古籍文献联合书目》《李一氓捐赠四川省图书馆藏书书目》等阶段性普查成果。
2021年,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按照古籍总目的编纂要求在全省率先开展深入普查,截至2021年,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著录并审校完成普本库古籍普查2.08万部,有力促进了全省古籍普查质量提升。
二、全省古籍修复工作网络初步形成
古籍修复是古籍原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四川古籍修复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跨越式发展。2007年时,四川省图书馆专职从事修复的仅有1人,全省不足10人,古籍修复进展较迟缓。经过十五年的艰苦发展,通过线下培训、指导工作等方式,目前已形成以省中心为核心向外辐射的古籍修复工作网络,省中心修复人员12人,全省从事古籍修复人员达71人,涉及10多个市州。2008年,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在富顺举办全省首个古籍修复技艺培训班,距离上一个古籍修复技艺专门培训已有16年,培训学员20余人。2016年至2021年,四川省古籍修复中心在全省陆续举办面向全省公藏单位的省级古籍修复技艺培训班4期,配发工具,培养学员80余人次。2010年,四川省古籍修复中心在四川省图书馆挂牌,2016年,四川古籍修复中心带领杜甫草堂博物馆、四川大学图书馆两家分中心成功申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邀请到“故宫画医”徐建华先生为导师,为全省储备书画装裱修复技艺高级人才。2019年,省中心举办全省首届古籍修复技艺大赛,切磋技艺、鼓舞人心。通过培训,全省公藏单位的修复人员熟悉了工作,增长了知识和技艺,对全省古籍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

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四川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全体师生合影

2021年第四期四川省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
1984年至2006年,在仅有1人常年开展修复工作的情况下,四川省图书馆共完成199种2397册古籍、拓片、线装书修复。四川省古籍修复中心挂牌后,2010年至2021年完成183种1041册,仅2021年全年完成修复总量即达47种1万2千余叶,再造27种931叶。


三、重点突出的古籍缩微和数字化持续推进
为了充分开发利用馆藏古籍,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积极建立古籍数字共享系统。目前,已完成数字古籍221种1585册112325拍,其中国家珍贵古籍44种298册18488拍,建成“四川科技古籍数字资源库(第一期)”。
以馆藏资源为基础,完成四川坊刻曲本、李一氓藏词的数字化扫描,目前已逐步建成“四川省图书馆藏科技古籍数据库”“四川省图书馆藏珍贵古籍数据库”,并实现免费开放,有力推进古籍活化利用和开放共享。
四、重点书库场所建设得到保障
书库建设是古籍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全省公藏单位普遍存在书库建设不达标、建设困难的窘境。为改变这一现状,省中心通过评选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古籍保护单位、古籍保护站等分级保护和管理的方式,以评促建,达到改善存藏条件的目的,推动基层公藏单位古籍收藏单位改善存藏条件。
同时积极完善省馆古籍书库建设,建立恒温恒湿的古籍书库,并引入低氧气调杀虫系统和芸香草杀虫法,持续对省馆书虫进行消杀。截至目前,已完成约5万余册善本古籍的杀虫工作,对馆藏珍贵古籍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
五、多形式的古籍宣传推广活动丰富多彩
省馆和省中心积极开展古籍宣传推广,通过举办展览、举行古籍开放周、设立研学课程、摄制宣传片、录制直播、在重要节庆期间开展专门体验活动等,将古籍和古籍知识、古籍技艺介绍给社会大众,吸引更多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人参与和支持古籍事业。2018年,“李一氓·李劼人文库”在省馆五楼落成,文库集古籍保存、古籍阅览、学术研究、展览展示、文创推广、教育宣传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为保护和弘扬古籍提供了新思路;2017年至2020年相继举办“册府千华”古籍成果展,“存史·资治·育人——从方志中汲取智慧”古籍展暨古籍修复技艺互动体验推广活动,“默化——中医药古籍文化展”、“甲骨文记忆”展等专题大展并大获成功;同时积极开展“川图荐古”线上荐书活动,极大宣扬了川图古籍的文化品牌。

2022年1月与成都市实验小学馆校合作活动
2021年,为扎实开展党史教育赓续红色基因,省馆和省中心精心策划“巴蜀风云——川渝红色文献特展”,利用珍贵的图书、报纸、期刊、图片等具有代表性的百余件文献、实物、影像资料,全景式展示党领导在四川人民革命奋斗的生动实践,引起广泛关注。2021天府书展期间举办“妙手书医古籍修复技艺展”并成为书展网红打卡点,传播弘扬非遗技艺,宣传推广古籍保护。

2019年6月,“妙手书医”古籍修复技艺展

2020年7月,“妙手书医”团队古籍修复技艺线上直播活动

2021年4月,川观童心社小记者参观活动

2021年10月,”妙手书医”古籍修复技艺展活动现场

2021年10月,天府书展上“妙手书医”古籍修复技艺展活动现场
六、协同配合的古籍保护工作机制初步建立
2007年,四川省古籍普查工作厅际联席首次会议在四川省图书馆召开,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四川省古籍普查工作专家工作小组在四川省图书馆挂牌成立,由此开启长达十五年的四川古籍保护新征程。2012年7月,第二次四川省古籍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召开,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等成员单位参加会议并发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四川省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省级古籍保护单位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关于申请全省古籍保护工作经费的请示》两份文件,为全省古籍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9年,第二次全省古籍保护工作会议在四川省图书馆召开,这是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四川省召开的最大规模的一次古籍保护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四川对古籍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全省21市州分管古籍工作的文旅局长、图书馆长均出席此次会议,为不断推动古籍普查、整理、研究、开发和利用,真正实现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七、多维度的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
古籍保护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从业者需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累积。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在全省范围举办古籍各类培训17次,培养学员596人次,着重加强基层公藏单位的基础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加强自身人员素质培养,不断派出专人参加国内各大图书馆、学术机构举办的古籍普查、碑帖鉴定、数字化和缩微、古籍修复等培训班,仅2016至2021年,即派出72人次,参与培训36次,有力提升了省中心和省馆古籍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目前,省中心已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其中,研究生学历11人,副高及以上职称8人,并于2021年认定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有力支撑了全省古籍保护工作。

2016年志愿者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开展普查

2018年四川省图书馆志愿者将古籍上架

2018年四川省图书馆志愿者普查工作间隙

2019年志愿者在四川省图书馆普查工作

2021年四川省图书馆志愿者合影
古籍普查志愿者是古籍工作的一支强有力的有生力量。在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的号召与指导下,从2019年起,省中心持续组织古籍普查暑期志愿服务活动,招募来自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暑期志愿者参与省馆古籍普查。各基层公藏单位也通过志愿者招募形式完成了一批古籍普查任务。通过普查实践培养后备力量参与古籍保护,推动了全省古籍普查工作持续深入。
八、多层级的古籍分级保护体系基本建立
在全省开展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省级古籍保护单位评定工作,截至2021年,全省共评定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19家,省级古籍保护单位23家。四川省图书馆于2018年入选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在全省开展省级珍贵古籍名录评选工作,截至2021年,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46种;评选《四川省珍贵古籍名录》373种。
九、持续有力的经费保障机制基本巩固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始实施,四川出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川办发[2007]61号),为今后十五年四川古籍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障。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于2007年底经四川省编办批复正式挂牌成立,属于全国最早挂牌成立的单位之一。并通过财政划拨、馆内经费统筹的形式,保证了每年古籍工作经费的持续投入,近五年古籍经费每年平均投入百万元。同时,积极建立机制,帮助基层公藏单位提升业务水平,和改善部分设施设备。
栉风沐雨,积土成山。经过十五年的不懈奋斗,四川古籍保护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和改善,全省古籍分级保护体系基本建立,全省古籍保护工作网络基本建成,从古籍普查、古籍修复、古籍数字化和缩微,到活化利用、宣传推广、人才培养,都取得了让人欣慰的成绩;十五年里,四川省图书馆和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克服种种困难挑战,先后应对汶川大地震、省图老馆搬迁、新冠疫情等重大不利因素,在外部环境有限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古籍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了全省龙头和辐射中心作用,为古籍工作在全省的广泛深入推进做出贡献。经历十五年矢志奋斗,四川古籍工作焕发新的面貌,为推动以两办意见为指引的新时代古籍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今后还将为保护传承中华古籍、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贡献更多力量!
(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