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在洛阳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馆,一场特殊的图书捐赠仪式感动了现场所有人。电视屏幕上,播放着洛阳市瀍河区居民杨继纯老人在医院录制的视频,他的儿子杨世功代为接受了洛阳市图书馆颁发的《收藏证书》。
杨世功说:“我父亲正在住院接受治疗,捐赠的近万册图书是他花费近40年潜心收藏的,希望更多人从书中受益。”

88岁老人一次性捐书近万册,总价值超过40万元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小百科全书》《全唐文新编》《古今图书集成》《永乐大典》《太平御览》……在捐赠仪式现场,摆放着成套崭新的书籍,这些都是88岁杨继纯老人捐赠的一部分精品图书。
在地方文献馆的一排排书架中,三排书架上标注着“杨继纯赠书”几个大字。记者注意到,这些国学经典藏书涵盖了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各个方面。不仅有《周易》《论语》《礼记》,还有《左传》《史记》《三国志》《后汉书》,以及《西厢记》《红楼梦》《窦娥冤》等。
据该馆工作人员介绍,杨继纯老人一次性捐赠8269册图书,全部是正版书籍,总价值为43.7万余元,“我们仅登记造册,就用了一个多月时间”。
与杨世功一同前往捐赠仪式现场的,还有杨继纯老人的女儿杨耐婉。她告诉记者:“父亲几十年省吃俭用,就爱藏书,我们兄妹受父亲影响,从小也都喜欢看书。”
捐赠仪式结束后,洛阳市图书馆工作人员来到洛阳启明医院(原第十人民医院),看望了杨继纯老人,并现场为他颁发爱心捐赠牌匾。“爱心捐赠 惠泽千秋”8个大字,在金色牌匾的衬托下熠熠生辉。
老人捐赠的部分图书,填补了洛阳市图书馆馆藏图书的空白
“《新部首大字典》《中国灸法学》《金元四大医家医学全书》等书籍,我们都是第一次见到。”洛阳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杨继纯老人捐赠的一部分图书,填补了洛阳市图书馆馆藏图书的空白。
该负责人说,杨继纯老人的藏书量,在普通市民中并不多见,上万册图书,相当于个别乡镇文化书屋的藏书量。
说到这些藏书,还要从杨继纯老人的“运祥书屋”说起。杨继纯老人是瀍河区白马寺镇凹杨村人,20世纪50年代参加工作,后进入郑铁工程处,任工程师、技术干部,他父亲名叫杨运祥。
据杨继纯老人回忆,他父亲生于1895年,是儒学的践行者。抗战期间,父亲为村里创建了小学,进行传统私塾蒙学教育。此举使他有幸在儿时读到《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国学经典,终身受益,也为他收藏传统文化著作打下基础。
杨继纯老人退休后,奔走于各个旧书摊、书店,广泛收集传统文化著作。中国书店出版的《中国大书典》,让他的收藏之路更加明晰。他按照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和其他各地出版社的图书目录,先后购书、藏书8000余册(套),折合成单册为1.7万册。
为了让更多人读懂传统文化,杨继纯老人编撰了《中国大书典——选目汇评》和《中国大书典选目汇编》两部书,详细阐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自己的藏书服务更多人,老人说他有生之年放心了
据杨耐婉回忆,家中的书房、客厅、卧室都打满了书柜,杨继纯老人用父亲的名字给书屋命名,在卧室门头挂上了“运祥书屋”的匾额。随着藏书量的不断增加,一些图书直接堆在了地上。
“这么好的书放在家里,发挥不了作用,太可惜了!”杨继纯老人有了捐书的想法。2015年,洛龙区档案史志局与杨继纯老人签订协议,该局专门腾出160平方米的阅览室,把“运祥书屋”的图书整体搬迁,并按照“档案”规格保存,定期向公众开放。
“我买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收藏,而是让这些书发挥作用,让更多的人学习传统文化。”杨继纯老人说,“这些书放在图书馆,能让更多人看,在我有生之年也就放心了!”
(转自“洛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