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道
报道
砥砺奋进 任重道远——江苏古籍保护事业2007年至2017年发展回顾(中)
  江苏古籍保护事业成绩显著

  古籍保护与抢救

  摸清古籍家底,夯实业务基础。2012年起,江苏全面开展古籍普查工作。通过普查,对全省境内的古籍收藏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登记,摸清全省古籍收藏家底,突破了过去从目录到目录,不与馆藏进行核对的传统普查模式。在普查的基础上,出版了各家单位的古籍普查目录,建立全省完整统一的目录体系,全面掌握了全省古籍的数量、分布、保存现状等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加大古籍保护力度提供了依据,为建立覆盖全省的古籍保护体系创造了条件。目前全省已有115家单位完成古籍普查任务,古籍书目数据量达19万余条。其中,徐州市图书馆等21家单位目录已经正式出版。到今年底,江苏将完成古籍普查任务,古籍书目数据量有望达到21万条。 

  

2014年全省古籍保护督导工作 

基层单位古籍普查 

  建立保护制度,实行分级管理。一是积极推动国家级和省级珍贵名录的评审工作。在国务院已经公布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2274部珍贵古籍中,江苏省共有1295部珍贵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南京图书馆524部珍贵古籍入选,分别达到全国总量的10.6%和4.3%。二是开展江苏省级珍贵古籍评审工作,江苏省政府分别在2009年公布了全省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1588部)和全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家)、2010年公布了全省第二批珍贵古籍名录(555部)和全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1家)、2012年公布了全省第三批珍贵古籍名录(249部)。目前,《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达2392部。今年5月,第四批全省珍贵古籍名录开始评审,拟定省级珍贵古籍名录414部。预计至今年底,全省珍贵古籍名录将达2806部。 

  改善存藏条件,加强书库建设。全省古籍收藏单位都不同程度地新建或改建了古籍库房,改善了保管条件,推动了书库的标准化建设。目前,江苏省古籍书库共有110个,总面积达22358万平方米。在国务院先后命名的180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江苏省有21家古籍收藏单位入选,达全国总量的11.67%。在积极组织省内各单位参加全国古籍重点单位评选的同时,江苏省文化厅和省古籍保护中心也开展了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省古籍保护单位的评比工作。至今年底,全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将达到22家,全省古籍收藏单位26家。

  加快古籍修复,推进原生性保护。全省建立古籍修复室25个,总面积达1655平方米。至2015年底,全省共修复古籍32156册。2016年,南京图书馆对历史文献修复中心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的历史文献修复中心,总建筑面积达1000平方米,在建筑面积、功能布局、设施设备等方面,达到国内一流水准。今年,南京图书馆启动了两部国家一级珍贵古籍的修复工程,以此带动古籍修复水平和修复能力的全面提升,发挥南京图书馆作为国家级修复中心在全省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古籍的整理再造与开发利用

  加强整理出版和古籍数字化,促进古籍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古籍在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古籍的整理影印出版和数字化工作。至2015年底,全省参与或出版整理影印的古籍达841种,其中多个项目获得国家重点古籍整理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在《金陵全书》《无锡文库》《扬州文库》《泰州文库》等政府文化项目的编制中,图书馆发挥了重要的文献保障作用。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连续出版了四批《江苏省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册》,集中展示江苏省入选国家级珍贵古籍名录的基本情况。南京图书馆编辑出版的《南京图书馆馆藏稀见方志丛刊》获得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在古籍数字化方面,全省共完成200多万拍古籍的数字化。南京图书馆完成近1万部古籍的数字化工作。 

  依托重大文化科研项目,提升研究水平。积极承担省、市重大古籍整理科研项目。2014年,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牵头全省各古籍收藏单位,申报江苏省社会科学重大基金项目《江苏经籍志》,获得立项。在该项目的基础上,2016年南京图书馆积极组织全省多家单位,参与重大文化工程“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并承担了“江苏文库·书目篇”编制任务。这些全省性的研究项目,为研究江苏地域文化奠定文献基础,为江苏建设文化强省提供文献资源保障,同时也提升了古籍工作者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普及古籍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保护意识。通过举办大型专题展览、系列知识讲座、古籍修复展示等方式,加大对古籍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保护知识,展示保护成果,培养公众的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古籍的良好氛围。如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举办“十一五”古籍保护成果展、册府千华——江苏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过云楼藏书合璧展、“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成果宣传推广——江苏站活动。南京大学图书馆、苏州图书馆、金陵图书馆、镇江市图书馆等多家单位也举办专题展览,同时配有古籍修复、碑帖传拓等古籍技艺互动体验活动。通过系列宣传活动,彰显了古籍保护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拓展人文交流中的积极作用。 

“册府千华――江苏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 

  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

  壮大人才队伍,提升综合水平。“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的10年中,江苏省古籍保护从业人员由过去的30多人发展到200多人,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达40人。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是举办在职培训班。省古籍保护中心坚持每年举办两期古籍保护工作培训班,至今,已举办了19期,培训人员达800多人次,培训内容涵盖古籍普查、古籍修复、古籍编目等方面。二是开展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江苏传习所的师带徒培训模式。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金陵刻经处均设有“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江苏传习所”,成为江苏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的又一重要基地。 

南图周蓉老师指导古籍普查审校工作 

老师指导普查工作 

  加强学历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在古籍修复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江苏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金陵科技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已经形成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古籍修复专业培养体系;南京大学、南京图书馆、南京博物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单位也向学校提供了专业教师,充实和提高了古籍修复专业的师资力量。2011年至2015年,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金陵科技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培养古籍修复专业毕业生约700人,向国内古籍保护单位输送了一批专业人才。

  建立古籍保护志愿者队伍。古籍保护志愿者是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江苏古籍保护志愿者主要来自于南京艺术学院、金陵科技学院的文献修复专业的大学生。在省古籍保护中心专家的指导下,江苏古籍保护志愿者参与了栖霞寺、宜兴图书馆、淮安市图书馆、江苏省委党校图书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等单位的古籍普查工作,完成了近4万册的古籍普查,在全省古籍普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苏古籍保护志愿活动具有志愿者队伍专业稳定、志愿活动能够持续长期开展,志愿者不仅参加文化系统古籍普查,而且跨系统、跨行业参加古籍普查等特点。

(转载自《中国文化报》2017-08-09)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