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队日,我们也去修文物

中央电视台一部精彩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观众们认识了文物修复工作,了解了文物医生和他们的文物复活术。2018年10月12日,成都市青羊实验中学附属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在附小分管德育的彭茂副校长和大队辅导员单洁老师带领下,来到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建队日社会实践活动。孩子们与想象中遥不可及的文物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近距离参观了文物的修复过程,感受了文物医生“妙手回春”的精湛技艺,体会到了文物修复工作的重要意义。
来到修复中心,队员们首先为中心的老师们送上了少先队员最诚挚的敬意,红领巾和鲜花,感谢他们对此次实践活动的支持。

队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文物修复工作室,看到满墙悬挂的字画,都惊叹不已,据修复中心彭克主任介绍,这些作品都是国家定级文物,最近的创作于民国年间,较远是宋朝时的作品。
此时工作台上正在进行修复的是徐悲鸿大师的作品,彭主任详细的给大家介绍了这件文物的历史文化背景,修复的过程,还给孩子们展示了修复的进度。

另一张工作台上,文物医生们正在对一副文物进行装裱。孩子们认真的观察了装裱的过程,发现文物修复是一件极细致的工作,需要耐心一点一点地用精细的工具进行,不能有一点马虎。同时修复工作也是一件很严谨的工作,所有工序都是有序有据进行的。比如自古以来装裱字画时常用的天地杆,天杆在上,细小方正,地杆在下,圆润沉稳。队员们善于发现勤于思考,想到了这样的装裱方法,一是便于字画的收藏,二是便于字画悬挂时的平稳,得到了文物医生的大力夸奖。
文物之所以要进行修复,是因为年代久远,文物会遭受不可抗的损坏,比如潮湿脱色风化虫蛀等。将这些被损坏的文化修好,还原他们的本来面目,就是文物医生们的工作。

队员们也亲身体验了一把修复工作之一的字画拓印。老师一边细致地讲解,一边动手展示,队员们从了解拓印原理到工具的认识再到动手操作,实实在在地过了一把瘾。最后大家合作完成了一副拓印作品。
在修复中心,队员们见到了与博物馆中精美文物有很大不同的作品,见到了文物医生们耐心精心细致的工作。正如孩子们笔记里写到的:他们的工作繁琐又有趣,看似平凡却又奇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传承,是传承祖辈的手艺,是传承上一辈人留下的一种“味儿”,每一件文物经过反复打磨、上色、修复,还原至当年的风采,我们才得以见到文物的真实面目,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得以继续传承。在建队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附小用这样的特别实践活动,希望孩子们能传承文物医生们的匠心精神,传承中华文化。
作者:单洁 审稿:李 莉 编辑:付玉佳
(转载自“成都市青羊实验中学附属小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