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图书馆馆藏古籍及线装旧籍文献约65万册,其中,善本古籍约5千部6万册,以明代版本为主,余皆清代初、中期版刻和稿本、抄本。四川省图书馆的古籍藏书以四川地方志书、谱牒,历代川籍学人著述,中医典籍,佛、道藏文献和清代以来四川版刻书籍为特色。
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于2007年底在四川省图书馆正式挂牌成立,目前有古籍普查工作人员12名,修复人员7名。十几年来,该中心已成为全省的古籍普查登记中心、古籍保护培训中心、古籍整理研究中心、古籍数字化建设中心。为加强组织领导,四川省还成立了古籍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和上下联动的运行机制。
1 普查登记,摸清家底
据初步统计,目前四川省92家公藏机构共收藏汉文古籍(含民国线装书)约220万册,其中四川省图书馆藏有约65万册。十年来,通过登记全省古籍的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存缺卷数、书影等普查信息,截至2017年10月底,全省已统计古籍收藏单位92家,已完成古籍普查单位60家,完成普查数据139720条约130万册,且需进一步完善,约占全省古籍总藏量的59%;20家单位普查工作正持续进行,12家单位还未开展普查(其中蒲江现场查看因破损无法著录)。

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赴苍溪县图书馆进行古籍普查工作
为确保全省古籍普查于今年底基本完成,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与中国古籍保护协会连续两年开展“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普查中发现了一批珍贵文献,如南充市图书馆藏明刻本《唐陆宣公集》、绵竹市图书馆藏明末汲古阁刻本《焦氏易林》、井研县图书馆藏明嘉靖内府刻本《文献通考》等。

在“2016年中华古籍保护志愿服务宣传推广活动·四川行”中期巡查中,古籍保护专家李国庆在绵竹市图书馆指导志愿者
2 改善环境,分级保护
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长期致力于改善存藏环境,努力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四川省珍贵古籍名录”等,并建立分级保护制度。
目前,四川省已有成都市图书馆、泸州市图书馆、南充市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四川博物院7家古籍收藏单位,被评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自贡市图书馆等14家单位被评为“四川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广汉市图书馆等12家单位被评为“四川省古籍保护单位”。
《第一批四川省珍贵古籍名录》
此外,全省共有237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373种古籍入选《第一批四川省珍贵古籍名录》。经过十年的努力,全省万册以上的古籍收藏单位正在逐步建设标准书库,古籍保护设备与设施得到改善,珍贵古籍得到有效保护。
3 传统技艺,科学修复
经过十年努力,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在传统修复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修复水平不断提升。一批善本古籍如明抄本《诸症辨疑》、稿本《蜀典》、弘治本《大明弘治甲子改并五音集韵》等得以抢救修复。

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四川古籍修复传习所导师徐建华在给学员上课
四川大学图书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先后成为四川省古籍修复中心分中心。2016年8月,在四川省古籍修复中心的努力下,三家单位跨系统联动,挂牌成立了“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四川古籍修复中心传习所”。
4 人才培养,薪火相传
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积极加强全省图书馆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工作,十年来,相继培养古籍整理与编目、古籍修复等专业人才500余人次。其中通过老带新、小班制培训、选派基层古籍编目人员到四川省图书馆实习等方式培训古籍整理与编目的中级与初级人才;通过举办古籍普查与编目高级研修班,选派优秀古籍编目人员前往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学习等方式培养古籍整理与编目高级人才;通过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培养各级古籍修复人才。古籍保护人才分级分层培养模式已初步形成,一批责任心强、有一定专业技能、综合素质较高、层次较为合理的古籍保护人才梯队已初步建立。
5 开发利用,化身千百
四川省古籍数字化、影印出版等再生性保护成果显著。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已累计完成数字化古籍六万余拍,影印出版四川省图书馆藏宋刻本《茶经》、明刻本《花间集》、清初刻本《陈章侯画水浒叶子》、四川大学图书馆藏清董邦达等工笔设色手绘绢本《四川全图》、泸州市图书馆藏明泥金写本《妙法莲华经》等善本23种,整理出版《第一批四川省珍贵古籍名录》,获得四川省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转载自《藏书报》2018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