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道
报道
“册府千华——云南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在云南省图书馆开幕

  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云南省文化厅主办,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册府千华——云南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于2017年10月27日上午在云南省图书馆隆重开幕。

“册府千华—云南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展厅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云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崔文等相关领导出席开幕活动。参加开幕式的嘉宾还有来自云南省各地州、高校、科研院所和参展单位的负责人。开幕式由云南省图书馆馆长、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王水乔主持,崔副厅长、张志清副馆长分别致辞。

云南省图书馆馆长、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王水乔主持开幕仪式 

云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崔文致辞 

  崔副厅长致辞中强调了古籍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对云南古籍保护工作十年中所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并给予肯定。他指出,“十三五”时期云南省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提升古籍保护工作水平,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中华优秀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在开幕式上致辞 

  张志清副馆长在致辞中对此次展出的珍贵古籍进行了评析,对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云南省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强调,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展览是云南珍贵古籍的一次大检阅,充分展现了作为民族记忆、精神家园的古籍的重要价值。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愿意与云南同仁一起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创造古籍保护新的辉煌。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云南省图书馆馆长、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王水乔向迪庆藏族自治州文化局副局长李光灿交接香格里拉纳格拉洞已修复藏经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香格里拉纳格拉洞藏经修复项目完成交接仪式,由国家图书馆张志清副馆长、云南省图书馆王水乔馆长向迪庆藏族自治州文化局副局长李光灿交接,李光灿副局长致感谢辞。此批藏经是2010年迪庆州图书馆开展古籍普查调研中,在人迹罕至的香格里拉县纳格拉藏经洞发掘出的,数量近2000片。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组织本省修复人员120余人次,在2014—2017年四年间,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举办了三期“少数民族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抢救性修复完成纳格拉洞藏经共1891页。

展厅里人流涌动,社会各界人士观展 

  开幕式后,嘉宾和媒体记者前往展厅观看展览。此次展览是云南省近年来展出古籍珍本数量最多,价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共展出云南省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珍稀古籍150部,含汉文古籍121部,民族古籍29部。其中汉文古籍宋、元、明、清各年代版本皆备,有写本、抄本、稿本、刻本、套印本、活字印本等,刻书机构如内府、藩府、私人、家塾、书坊基本赅备,多为存世稀见,文献价值、版本价值十分重要的古籍。展出的民族古籍中,有云南现存最早的彝文明刻本《劝善经》;有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流传已久的史诗——清贝叶刻本《粘响》;有收入《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纳西族卷》,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的清抄本《东巴舞谱》等,可谓册府千华、琳琅满目。除云南省图书馆外,此次参展的单位还有云南大学图书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图书馆等省内9个古籍公藏单位。

观看少数民族文字古籍 

参观大理国时期的旋风装《密教散食仪》 

 

王水乔馆长介绍云南省最早的写本《护国司南抄》 

专家学者仔细观看每一种展品 

  开幕式当天,还举行了古籍修复技艺展示,由云南省图书馆传习所工作人员现场展示藏文和彝文古籍修复技艺。同时还举行了古籍修复体验活动,让观众走近古籍修复、体验古籍装订技艺,吸引了大批高校学生及读者亲身参与体验,反响热烈。

来自大洋彼岸的留学生也来体验古籍书签的制作 

年轻人正在体验古籍修复 

专心修补书叶的大学生 

  此次展览将在一个月(10月27日—11月27日)的时间里向社会免费展出,开幕式当天还举办了“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做好西南民族古籍保护工作——西南民族古籍保护工作座谈会”。展览期间还将举办两场古籍保护专题讲座。可谓内容丰富,亮点纷呈。

  通过这次展览,让普通大众有了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典籍与文化的难得机会,有利于让更多的社会公众更好地关注和参与到保护中华古籍、传承中华文脉的事业之中,认识中华历史典籍的发展概貌和云南省公藏古籍珍本的特点,感受云南的历史文化底蕴,真正“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供稿)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