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江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东晋南北朝和明清时期,江苏两度成为中国的文化中心。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江苏留下了丰厚的文献典籍。一代代藏书家为中华典籍的积累、保存、整理和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珍贵的文献典籍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内容丰富,是保存江苏文化、延续江苏文脉的重要文献资源,在江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自2007年国家正式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来,江苏古籍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持续发展,谱写了江苏古籍保护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江苏古籍存藏特点
从藏书源流看,私家藏书是公共图书馆藏书的重要来源。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历代有藏书家5045人,其中,浙江有藏书家1139人,江苏有藏书家998人,江苏占全国总藏书家的19.19%。江苏苏州有藏书家277人,占全国藏书家5.49%。在江苏的历史上,曾经产生了许多闻名中外的藏书家和藏书楼。在当今许多大型图书馆中,仍然能够见到许多藏书家的珍贵典藏。许多著名的藏书家,如盛宣怀、丁福保、赵诒琛等都向图书馆捐赠过大批图书。这些私家藏书扩充了图书馆的馆藏,提高了图书馆的声誉,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对近代图书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著名藏书家盛宣怀(1844—1916年)
江苏省级公共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古籍藏量为160万册,古籍的主体来源于浙江丁氏的“八千卷楼”的完整藏书。此外还有范氏木犀馆、陈群泽存书库、朱希祖郦亭和顾氏过云楼的私家藏书,它们也成为南京图书馆现存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以来,苏州常熟成为中国私家藏书的中心之一,出现了以钱谦益为代表的具有影响力的虞山藏书流派。民国四年(1915),常熟图书馆开始创建,常熟图书馆第一任馆长、铁琴铜剑楼的后人瞿启甲,以及藏书家徐兆玮、张鸿、丁祖荫等,纷纷将家藏图书捐出,常熟图书馆在建立之初,就得到常熟藏书家的大量捐献。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实业家荣德生创办了大公图书馆。1956年,荣氏家族将其创办的大公图书馆的6万余册藏书以及私人珍藏5万余册古籍线装书捐赠给无锡市图书馆,丰富了馆藏乡贤著述和地方资料,成为无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1912年,清末状元、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建了南通图书馆,将自己的8万册藏书捐赠给图书馆,并带动了其他私人捐赠图书5万多册。新中国成立后,南通图书馆又接受了藏书家孙儆的万余册藏书;镇江市图书馆的现存中,有藏书家丁传靖的4000多册珍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藏的珍贵古籍方志,主要来源于藏书家王体仁的2000多种方志图书。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繁荣,为江苏古籍的传承和保护创造了条件。
江苏是全国最早创办公共图书馆的省份之一。光绪三十三年(1907),两江总督端方创建了具有近代公共图书馆意义的江南图书馆。当时,缪荃孙受端方委派,以7万元巨款,购买浙江丁氏“八千卷楼”的全部藏书计60万卷,使之成为江南图书馆的基本馆藏,既充实了江南图书馆的藏书,又保全了“八千卷楼”的完整藏书,避免了“八千卷楼”藏书的散佚。民国以来,江苏各地开始兴办图书馆。上世纪20年代,江苏省内各级图书馆(包括县乡级)达90个,有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江苏省立第二图书馆(苏州)等一批规模较大的图书馆。在经费方面,江苏早期公共图书馆经费包含在教育经费之内,民国十九年(1930)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江苏教育经费占行政支出的20%以上,其中,社会教育经费占整个教育经费的10%以上,比例为当时全国第一。图书馆充足的经费、完备的馆舍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古籍的保存传承提供了保障。
江南图书馆
许多藏书家与江苏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藏书家中,常州的盛宣怀、江阴的缪荃孙、无锡的丁福保等人,都曾经考察过国外的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的功能与作用。不少藏书家直接参与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如江南图书馆第一任馆长缪荃孙、坐办陈庆年,南通图书馆的创办人张謇,常熟图书馆第一任馆长瞿启甲等,他们既是图书馆的创办者又是图书馆的管理者,在图书馆藏书的采购访求、目录编制、版本鉴定、书库保存等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对图书馆的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在江苏近代图书馆的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949年后,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对流散在社会上的古籍也是尽力接受、征集与收购。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图书馆接受泽存书库普本线装书35万余册、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1万多部线装书;上世纪60年代接受著名历史学家朱希祖藏书2万多册;1991年收购苏州顾氏“过云楼”藏书3000余册,其学术价值与文物价值仅次于“八千卷楼”珍贵古籍。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三年来,南京图书馆通过购买、拍卖等途径,购进了一批珍贵古籍,充实了馆藏。
从古籍藏量看,数量位列全国之首,古籍收藏单位集中。
据普查统计,江苏共有古籍450多万册,分布在156家收藏单位,其中420万册古籍集中收藏在省内21家图书馆、博物馆,其他30万册古籍则零星分布在其他10多家收藏单位。
在全省古籍收藏单位中,古籍藏量在10万册以上的有12家单位。南京图书馆古籍藏量达160万册,在全国名列第三,全省第一;在高校系统中,古籍主要集中收藏在4家大学图书馆,其中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藏量为40万册,苏州大学图书馆15万册,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12.6万册,扬州大学图书馆10万册;公共图书馆中,无锡市图书馆藏30万册古籍,名列全省第三;在博物馆中,全国第三大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古籍藏量达18万册。
从区域分布看,南京以及苏南、苏中地区是古籍收藏的主要地区。
从古籍收藏的地区来看,位于省会南京市的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博物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金陵图书馆等多家单位的藏量已经达240万册,占全省藏量53%以上。由于南京图书馆的前身为江南图书馆和国立中央图书馆,故传承了160万册的古籍,占全省藏量的36%和南京地区的67%。苏州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明清以来一直是中国的藏书中心。苏州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苏州博物馆、常熟图书馆、吴江区图书馆藏量达62.8万册,占全省藏量的14%;扬州地区的扬州市图书馆、扬州大学图书馆藏量23.2万册,占全省的5.15%;镇江、南通、徐州古籍藏书各占全省藏量的3.5%。
南京图书馆
从行业分布看,江苏的公共图书馆是古籍主要收藏单位,高校图书馆、博物馆其次。
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江苏公共图书馆的数量、业务建设和社会服务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因此,公共图书馆成为江苏古籍的主要收藏单位,全省公共图书馆藏古籍320万余册,占全省藏量的71%。高校图书馆藏90万余册,占全省藏量的20%;科学院系统图书馆收藏4.4万余册,占全省总藏量的1%。博物馆藏27.5万余册,占全省藏量的6%。
(转载自《中国文化报》2017-08-09)